写作心路
别人问笔者,“为什么你不写一写八卦的内容呢?我看有很多大师级的学者都用八卦去谈人生。”
笔者说,他们会告诉你们很多人生的道理,但是都是很难运用在生活上的,没有谈到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也没有谈到“矛盾”怎么化解。其实如果笔者当讲师,笔者也会考虑那么谈,因为可以说得很多,可以耗很多的时间,那么这所带来的收入就不菲了,而且因为傍依着《周易》这个名号,也能显得有深度,身价自然高。
可笔者并没有这样的打算。
要写就要写一本自己的书!
当时笔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个问题,“究竟要将这本书写成怎么样才能让别人明白,而且同时保证这本书的含金量不少。如果写得太深,信息密度与跨度太大,估计绝大部分人不会明白”,因此笔者尝试把自己如何想出这些问题的详细思路写下来,隔天自己看看,发现看不下去了,因为太枯燥了。同时根据之前在网络上投放了一些文章,发现愿意去理解的人很少。
面对全新的理论,为了尽可能让读者能阶梯性地接受。所以不得已,笔者把书写得简单一点,以三大原理作为一个纲引,其中穿插一些例子,去引导读者如何去思考。
另外在本书的语言方面形成几种风格,希望由浅入深,由虚到实,以最大限度地与读者的阅读习惯接口。
同时内容设定了三个梯度:
第一,大部分你们能明白看懂的,并且熟悉;
第二,你们感觉有道理的,但是还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在自己生活中的,这需要你们在日常中通过里面提供的方法去归纳生活所有现象;
第三,很玄,很神奇,你完全不明白。这部分内容需要对现有世界所有文化现象做一个了解并且不依赖于别人的解释(特别是部分专家或名人),才会理解到这个玄奥之门。
如果这是一本好书,无论怎么样,它的信息密度是不会偏低的。即使有一个人看明白,笔者也深感欣慰。
再假定,整本书,接近99%的内容你都看不明白了,这也是笔者考虑了自我最失败的情形了(表达能力已经不行了)。但是,如果你敬重笔者对本书的用心,请你把本书保存好,或许有一天你能用上。
记得笔者小时候对神怪,预测,周易的学术一直很好奇,虽然有书但是看不下去,感觉太深奥了。但是直至那年,笔者认为是人生中最落寞的时候,于是打开了周易学科中的一门……不知不觉四季已经过去了,同时我也跨过了那个坎。
同样,当你们到了绝境的时候,当你们到了想改变目前的状况又无计可施的时候,当你们身边的所有无法给予你们一个指引的时候,请翻开本书,笔者相信这本书会让你们得到重生。
书写得很漫长,一方面由于本人工作上的事情比较多,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可以让笔者抄袭的内容很少很少。笔者比较羡慕一些书,列了几个观点,然后举了一些例子,这些例子都能很容易找到,然后就成书了。本书的难处在于,观点不依赖不局限于现有任何一门学术。当然自夸一点就是思想的深度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例子只能从自己经历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
以前有一个读者发问,“为什么要得出像你一样的结论呢?”这种问法,好像是认为笔者要强迫他们这么想,或者是故意要引导他们进入一些怪圈。
如果笔者告诉你魔方有六个样子(魔方的六面),如果你只看到一个样子(魔方的一面),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在责怪笔者欺骗你。可是魔方就是不止一面,你只是仅仅看到了一个样子而已,因为你也仅仅站在一个角度上!你所见的是真的,但是你所理解的未必是全的。
在这个世界里面,有矛盾,并不代表你需要否认其中一方,问题在于你没有发现,你所看到的一切,包括结论,真伪,矛盾,都是你所站的位置而存在。
如果有缘人,能籍此书得到启发,我觉得他们是很幸福的。因为一个思路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一个人的成与败,能不能想通,其实就差那么“一点点”,有时候就在那么“一点点”处不断徘徊。他们现在看我的书,也许暗地里会想“实在太简单了”,此所谓“千金不道破,道破不值钱”,试问能真正自己独立想出来的又有几人呢?整体框架的得来,可谓来之十分不容易,有时候事情想不通我会在淋浴中呆半天,有时候很悲伤的时候特意想些感伤的事情、听些悲情的歌……仅为了寻得一个方向、一个突破口。如果能有一位名师指点,我会感觉到非常的幸福。路走不远,你不知道此路通不通,你不需要走远就知道,那是因为有人已经告诉了你结果。
初稿之后,再经过半年的时间与读者不断交流互动,再对初稿作了补充,使之更生活化,细致化,实用化。后数次往返图书馆以及翻阅了网络的人间百态,对比之下觉得本书已经初步完善,能以一条思维主干融汇生活,情感,工作,事业,经济,策略等各方面,或以具体为例,或一笔带过,或隐含其中。
数年过去,这本书得来不容易,真不容易,不是小说,不是诗词,是颠覆现有文化思维的结果,没人走过的路,笔者开创了出来,亦希望能有人会走得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