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物之情,揆事之本;福始祸先,验不回瞬;藏钩射覆,莫予能隐。集“亿中”。
注释:
1.亿中:料事能中。
2.揆:kuí,估量,揣测。
3.回瞬:转瞬,形容事物变化快。
4.藏钩射覆:都是古代藏物的游戏。“藏钩”也称为“送钩”,即一人将“钩”藏在手中,握成拳,让另一人猜测,猜错罚酒。“射覆”玩法颇多,这个游戏就是用碗或者盆把要猜的物体遮住,请另一人猜测,类似于猜谜。
译文一、
明察事物的内情,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论是福是祸,都能在瞬间预测到。暗算和欺骗,也都瞒不了我,因此集《亿中》卷。
译文二、
察照事物的真相,度量事物的根本。如此,在福祸发生以前就能迅速预测它。即使如藏钩射覆这样的事,也都不能蒙骗我。集此为“亿中”卷。
相关事例:
子贡
【原文】
鲁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隐公①来朝,子贡观焉。邾子执玉②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皆有死亡焉。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心已亡矣。嘉事不体,何以能久!高仰,骄也;卑俯,替也。骄近乱,替近疾。君为主,其先亡乎?”五月公薨③。孔子曰:“赐不幸言而中,是使赐多言也!”
【注释】
①邾隐公:邾是鲁的附属小国,故地在今山东邹县,隐公,名益。
②执玉:周时诸侯相见,执玉璧或玉圭行礼。
③薨:诸侯死谓薨。
【译文】
鲁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隐公(邾国的国主,是颛顼的后裔)来朝,子贡在旁边观礼。邾隐公拿着宝玉给定公时,高仰着头,态度出奇的高傲;定公接受时则低着头,态度反常的谦卑。子贡看了,说道:“以这种朝见之礼来看,两位国君皆有死亡的可能。礼是生死存亡的根本,小从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大到国家的祭祀事、丧礼以及诸侯之间的聘问相见,都得依循礼法。现在二位国君在如此重要的正月相朝大事上,行为举止都不合法度,可见内心已完全不对劲了。朝见不合礼,怎么能维持国之长久呢,高仰是骄傲的表现,谦卑是衰弱的先兆,骄傲代表混乱,衰弱接近疾病。而定公是主人,可能会先出事吧?”五月,定公去世,孔子忧心忡忡地说:“这次不幸被子贡说中了,恐怕会让他更成为一个轻言多话的人。”
他人之体会:
高明的识人智慧:镜物之情,揆事之本
作者:子霄读书会
那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攻下了金陵,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后,想回宫收拾点衣服顺便告别,曹彬同意了,但潘美却不同意!
为什么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意见?
潘美是这样劝阻曹彬的:“万一李后主自杀,咱们怎么跟皇上交代呀?咱们不能让他自己去收拾,得把他看好了,把他活着带回京城!”
《智囊》中是这样记载的:“潘美忧其死,不能生致也,止之。”
曹彬听了,哈哈大笑,眼泪都流出来了:“我刚才接受他投降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情况,他过水沟还要手下的随从扶着他,他才敢跨过去,你觉得这样的人会主动寻死吗?”
《智囊》中这句话很形象:“吾适受降,见其临渠犹顾左右扶而后过,必不然也!”
潘美摇摇头说:“连自己的衣服都爱惜的人,又怎么不会爱惜自己的性命呢?”
曹彬继续说道:“对,就是这个道理。他如果真的有求死之心,早在守城的时候强硬一些,或者在破城的时候,自己都有机会自杀,为什么到现在还活着呢?他既然能活着投降,又怎么肯自杀呢!你就放心吧,咱哥俩的功劳飞不了!”
《智囊》中曹彬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且彼有烈心,自当君臣同尽,必不生降,既降,又肯死乎?”
不得不说,曹彬看人确实很准,通过这些细节确实可以看出:唐后主确实是一个贪生怕死,扶不起的皇二代。
冯梦龙的点评,引用了另一段典故:
有人劝宋太祖,杀死这些投降的君主。
赵匡胤就问:“杀死他们做什么?”
大臣说:“等他们进京以后,难免心念故国,暗地里跟陛下作对,意图谋反!”
宋太祖听了哈哈大笑:“你们太高看这些人了,他们以前守着千里国土,拥有数十万的军队,都能被我抓住了,现在一个人,孤苦伶仃,在我眼皮子底下,他们能翻出什么浪花来!”
《智囊》中,宋太祖的原话是这样记载的:“守千里之国,战十万之师,而为我所擒,孤身远客,能为变乎?”
宋太祖和曹彬两个人可以说,君臣都有相同的见识。
“镜物之情,揆事之本”,通过一个人的性情,判断一个人的行事,可以是说一种高明的智慧。
我想,识己是一种成熟,识人则乃智慧。识己识人,心方能定。群居守口,独处守心。❤️
2022.9.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