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春江花月夜

作者: 快乐人生老陈 | 来源:发表于2023-03-06 10:01 被阅读0次

总体而言,由于受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和本身生活的局限,“初唐四杰”的部分诗歌内容仍没有彻底洗净齐梁的习气,但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到底是从他们开始形成的。

王绩以及“初唐四杰”开始把诗歌从宫苑搬到了市井,从台阁绣楼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了,内涵丰富了,思想也更严肃了,而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了初步的定型。杜甫对他们的评价“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 是完全中肯正确的。

继卢、骆之后,刘希夷、张若虚进一步发展了七言歌行体。刘希夷,之前提过,今天本该说说张若虚。可惜此人虽高寿,活了八十多岁,但生平资料却少得可怜,我们只知道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下面让我们欣赏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以及闻一多先生称赞“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的这首名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汀(tīng):沙滩。青枫浦上: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文:同“纹”。闲潭:幽静的水潭。潇湘:湘江与潇水。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这首诗,我三四年前曾翻译过,如今再看,毫无必要,甚至我以为绝大多数唐诗根本无需翻译。原因是越高妙伟大的诗行,一定越晓畅易懂。所以,我决定将这段寡淡无味的翻译文字悉数删除。

这首诗的题目,是陈后主、隋炀帝都用过的宫体旧题,内容不外乎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可贵之处在于诗情和哲理自然融合了起来。征人、思妇的思念之情,在月起月落的宇宙时空中贯穿始终,而人生虽苦短,却也“代代无穷已”,与“年年望相似”的江月一样,得以永恒延续。

当然,这里也有低沉怅惘的感伤和喟叹,但它绝没有齐梁文体的靡丽色情等低俗调子。至于语言的清新优美,韵律的宛转悠扬,更和宫体诗的风貌大不相同了。

春、江、花、月、夜,单列开来,任何一个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文学语码,都能焕发诗人无限的诗情。张若虚将这五种意象合而为一体,而以“月”为主线加以描摹刻画,所有的情感体验和美感都由“月”而生,从而创造出一种诗情摇曳、长空万里的意境。

这幅春江夜月图,静谧、幽美,千年以来不知醉倒了多少华夏儿女。2019年2月16日央视《经典咏流传》栏目直播,歌手萨顶顶演绎了这首千古绝唱,听后如梦似幻,内心既澄澈空明又伤怀万千。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确实,《春江花月夜》就如那浩瀚长空中的一轮明月,照亮了盛唐,也温润了千百年来无数人的心灵。

张若虚虽然仅有两首诗传世,但这首《春江花月夜》足以让他屹立不倒,名亘千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十四章 春江花月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hm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