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一语出自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人世间的许多不如意的事
都是由于太重名利
或太看重个人的得失而产生的结果
如争位置 争荣誉 争名于朝 争利于市
或者总是和这个人比个高低
和那个人比个强弱
结果越比越是不如意
欲望太强而力不从心时
就会心灰意冷
甚至是一蹶不振
面对人生的坎坷曲折 生活的困苦
倘若心为物役
人生的大半就会在悲观的心情中植系心智
难以感受到生命的乐趣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节欲
穷其一生也就只能是一个
私欲不断产生和满足的过程而已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境界
也是古人修心养性时的一个道德标准
古人云:“心为形所累”
人的欲望越大
生活的压力也必定随之增大
人生中如果能少一点欲望
就会多一份轻松与洒脱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都要经历
还会十有八九的不如意
就会经常心生浮躁,患得患失
有些人因为得到了就欢天喜地
而失去时则会痛哭流涕
著名书法家于右先生曾写过一副对联
“少思八九 常思一二”
横批是“如意”
既然人生中“不如意事
十常居八九”的大趋势无法改变
那何妨索性忘掉或少思那不顺心的“八九”
多想那些让人高兴的“一二”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于右先生意识饱经沧桑沉浮
却能淡漠名利 荣辱自安
其原因就是得益于这幅对联的内涵
后来友人问起他高寿的养生之道
他总是指着客厅墙上高悬的这幅对联
和一幅写意的莲花图笑而不答
历史上有许多的忠臣义士
在遭受挫折时都没有知难而退
没有因为不满而颓废沉郁 萎靡不振
而是仍能淡然镇定
铁肩担道义
始终坚守心灵深处的高贵
君子坦荡荡
不管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处之泰然
为人若能清心寡欲 宠辱不惊
自然就能达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
心淡如水 虚怀若谷
那才是道德高尚之士的处世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