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读过的书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虽然自己是理工科出身,从小对所谓心理学这种“非硬科学”一直抱着怀疑,甚至有点鄙夷的态度,但不得不承认: 人是无法做到完全理智的。过着一种“钢铁般”规律的生活,不允许任何外界的人或事打乱自己的节奏。与其说这是一种极端自律的生活,不如说这是一种更加“安全”的生活。
有些人习惯睡前牛奶+饼干,有些人习惯饭后一支烟。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刻意营造的模式,我们的“安全区”,是我们与这个充满不确定性世界相处的方式。我们可以不承认“精神”,“心理”的客观存在,即使我们早就或者一直在不知不觉的使用着其理论和模型。
我们都知道大脑作为人体的神经中枢,通过神经元将下达的指令传递至身体的每个部位。并且负责感知和掌控喜怒哀乐恐惧等情绪。那么能不能反过来想一想,神经元的这种指令传递一定是单向的吗?有没有可能,身体的简单机械物理运动也会反过来影响大脑的判断,甚至是我们的情绪和状态呢?
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的肢体动作会反过来影响人的心理状态,甚至创造新的认知。比如将身体摆成“神奇女侠”的姿势,就会真的信心大增;越是经常愁眉苦脸,越容易长期抑郁。但信心并不能用科学办法精确的量化,而抑郁与面部表情也很难严谨的证明因果关系。
换句话说,如果这个理论是真实正确的,我们更想知道原因是什么,这背后有没有成体系的理论依据。
自己在这里猜想有几种可能: 1. 动作与行为会以生物电信号的方式将信息反馈给大脑,并且参与神经细胞的生长与更替,而神经细胞,神经递质构造的改变会改变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2. 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模仿身边和对面人的表情与动作,而大脑会根据他人的表情动作来检索大脑存储的已有信息,再将它们解读成自己曾经有过的体验和感知。于是最后的结果看起来,就像是由动作行为而触发了情绪。
对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那一套,我很明确的态度是I don't buy it. 但是,严谨,求实,也许只是科学的一面。真正的科学也许也包括了开放包容,比如对脑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探索与研究。即使尚未完全搞明白行为与情绪之间孰因孰果的关系,我们仍然可以利用结果来人为的改善和引导情绪,让人变得更加乐观和积极。
人并不是必须先要有成熟完备的理论,才能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