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采访马东的那个访谈,许知远成了群嘲的对象。马东是年轻人所喜欢的。而许知远显然不属于年轻人观看的范围。其中有人提到当年许知远负责的经济观察报的文学专栏,跟整个报纸的气质脱节。这事我当然记得。从经济观察报创刊开始买,大概看了几年,估计是一直看到文化专栏换人吧。那时候经济观察报用的鲑鱼红色的纸,刚出现的时候有种超凡脱俗感。
我现在会自动屏蔽过去生活的很多细节,在极少的情况下会想起大学里的时间。很简单,总体上我并不喜欢那个学校,那个氛围,以及那时的生活状态。当我考上了一所真正的大学后,就把那一段时间翻篇了。
即使毕业十年同学聚会这种事件也不会让我回忆往事。那个时候我正在忙毕业焦头烂额,根本没时间。估计有时间我也不会去的。除了一直联系的静同学。对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念想。学校也从原来不入流的行列,跨入一本,跨入双一流。但估计我仍旧不喜欢。
能接上记忆电流的时刻,是若干年前去的时候,在一家大超市的洗手间门口,看到了他们一直放在那的插卡电话。想起打电话是个大事件,需要排队的时代,我在这里打过不少次电话。因为学校周围的电话机和电话亭总是很忙。
还有一次是看爱乐之城。这种因为个人生活理想和设计不同而分手的故事,也让我想起大学时的恋爱。当emma stone在结尾想象如果他们在一起的生活场景时,我也哭了。不是为了某个特定的人,是平常生活中的爱恨情仇,喜欢过的,错过的,辜负的,斩断的,很复杂的伤感情绪。但想象完了,女主角会继续自己努力而来的幸福生活。回忆只是插曲。有点出乎意外的是,前男友一直在原来那家公司,跟同公司的女友结婚生子。没想到的是他孩子比我娃年龄小。
另一个出现频率更高的场景,是911那天。下午从外面回学校,快到宿舍区的时候,男生宿舍楼上传来一阵阵欢呼声,有人从楼上扔暖瓶。911事件是令人震惊的,我对此没有欢乐也没有悲伤。至今我也没有底气在道德上指责那些欢呼的男生,随着时间推移,有些人会发生变化,有些人不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