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jí)。
译文: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膺享有很高的名望,任司隶校尉,凡是登门造访的,只有杰出有高雅名声之士以及亲戚才能通报进门。孔融到了李府门前,对守门吏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进门后,孔融坐到了前面。李膺问孔融:“您和我是什么亲戚?”孔融答道:“过去我的祖先仲尼与您的先人伯阳有师生之谊,所以我与您为世代通家之好。”李膺及宾客听了孔融的话无不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晚到,有人把孔融的话告诉他。陈韪说:“小的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不见得就很好。”孔融说:“想来您小的时候,必定是聪明伶俐的了!”陈韪听了感到非常尴尬。
拓展理解: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鲁国(今中国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国国相、少府,世人也称其孔北海、孔少府。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四岁时就知道让梨给兄长;十岁时曾独自一人拜会“天下楷模”、河南尹李膺;十一岁时父亲孔宙过世,他哀伤过度,以致要人搀扶才能起立行走,官府表彰了他的孝行;十七岁时因留宿党锢[gù]案逃犯名士张俭,他与母亲和兄长孔褒抢着承担罪责,从而名扬士林。其后,州府多次邀请他做官,孔融都婉言推辞,直到司徒杨赐聘请其做掾(yuàn)属,他才接受,由此步入仕途。曾历任侍御史、虎贲中郎将、北海国国相、青州刺史、少府、太中大夫等职。建安十三年(208年),孔融因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捕丧命,卒年五十六岁,妻子和儿女也受到株连被杀。
史上有评:在汉末,孔融以刚直敏慧、道德文章而名播天下。本则故事说明,他的刚直敏慧与口才在少年时代就条发颖竖,有大过人之处,确乎令人拍案称奇。
文中的李元礼是个大人物,名重当时,一言可使人跃登龙门,身价百倍。十岁的孔融想到要拜访他,一则是慕名,二则也未尝不存有请其提拂,获得声名的愿望。能有这样想法的少年本已是早慧,而一席妙语,不但有出人意表的机巧,更见出他勤学的底蕴,所以出语即征服了举座名士,博得满堂叹赏。这片段真可谓精彩至极,以至跨越千载,仍馀馨不竭。
可是自恃聪明,也会误事。接下来的一个片段,同样精彩,但正如凌濛初评价:“机锋太迅,太自佳,惟不免祸耳。”机敏迅捷,然而不留馀地,逼得人“大踧踖”,这便是忘了祸从口出而自取其祸的根苗了。后来孔融被杀,原因复杂,但其性格惯性也是导火索。《后汉书》本传说他多次弄得曹操尴尬,令其“数不能堪”。有一显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击败了袁绍的曹操,听任儿子曹丕将袁绍貌美的儿媳据为己有,孔融当面嘲讽这事:“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问“出何经典”,融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这一说便把曹氏欺世盗名,又掠人妻女的丑行彰露无遗。以此,一旦有人故意给孔融构罪,曹操一旦抓了把柄,就毫不犹豫地将这位大名士满门抄斩了。
感悟:孔融天赋高,勤奋好学,聪慧过人,是个奇才。但是,说话机锋太露,不分人、分事、分场合,虽然说有人赏识,有人赞扬,但是也有人嫉妒有人恨,最可怕的是得罪了“小人”,“小人”办“大事”,“三人成虎”害人命,不得不防!
学会说话是门艺术,有时率真直言,有时含蓄婉转,有时缄口不言,全因分人、分事、分场合择之,底线是要保护好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