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汕尾市英豪技工学校的操场,《强军战歌》的铿锵旋律便如春雷般在校园炸响。学生们身着整齐的校服,在班主任的指挥下昂首挺胸,用青春的歌喉唱响红色经典。这样的场景,已成为这所技工院校最动人的风景线。在这个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英豪技工学校以创新思维将红色基因融入育人实践,让传统红歌焕发出新时代的教育魅力。
一、匠心独运:传统红歌的教育新生
在智能手机占据学生注意力的今天,英豪技工学校的教育者们敏锐捕捉到年轻一代对集体活动的渴望。"现在的孩子成长在数字时代,更需要真实的互动体验。"分管德育的朱主任道出活动初衷。每天30分钟的红歌传唱,巧妙地将碎片化时间转化为沉浸式教育场景。当《团结就是力量》的旋律响起时,学生们自发调整队列,班主任化身指挥家,师生共同演绎的不仅是音符,更是心灵的共鸣。
这种创新并非简单的形式模仿。教务处陈主任介绍,学校精心挑选了20首兼具艺术性与教育性的经典曲目。《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培养家国情怀,《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明快节奏激发进取精神。每学期末的"红歌擂台赛"更将竞技元素融入其中,让班级凝聚力在良性竞争中持续升温。
在24级计算机网络应用班的教室里,贴着这样一张特殊的课程表:除了专业课程,每天标注着"红色声浪时间"。班主任陈老师感慨:"现在学生们到点就会自发组织练歌,那种集体荣誉感肉眼可见地增长。"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正是学校期待的教育效果。
二、多维共振:三全育人的生动实践
在英豪技工学校的教育图谱中,红歌传唱是串联"三全育人"的关键枢纽。当食品检验专业的学生高唱《咱们工人有力量》时,歌词中"每天每日工作忙"的质朴表达,与他们的专业实训形成奇妙共振。这种职业认同感的培育,让技能学习升华为匠心传承。
学生工作处朱主任的手机里存着无数动人片段:暴雨突至时师生在走廊坚持合唱的画面,实习归来的毕业生自发加入晨唱的身影。这些瞬间印证着,当教育突破课堂边界,育人就能在时空维度上无限延展。食堂师傅老周笑着说:"现在打饭都能听见孩子们哼红歌,整个校园都透着精气神。"
这种全方位浸润带来了令人惊喜的"化学反应"。2024级幼教班的林同学原本性格内向,却在红歌活动中发现了自己的指挥天赋;电子商务专业的"刺头"小王,因为班级荣誉开始主动维护纪律。正如心理学刘老师分析的:"集体歌唱产生的多巴胺分泌,比单纯说教更能建立积极的情感联结。"
三、青春回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当"00后"技校生遇上革命经典,迸发出的是跨越时代的精神火花。在《我的祖国》合唱比赛中,学生们自发编排的情景朗诵,将抗美援朝精神与当代工匠精神巧妙嫁接。这种创造性转化,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青春血脉。
教育专家林校实地观摩后评价:"英豪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接口。"通过短视频平台,学生们的红歌表演获得数十万点赞,有网友留言:"原来红歌可以这么潮!"这种传播效应,意外成为了学校最好的招生广告。
站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前沿,英豪技工学校正在书写新的育人答卷。计划中的"红歌+思政"微课开发、"红色工匠"主题研学等项目,预示着这种创新还将持续深化。正如校长在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只会操作的技工,而是心怀家国的新时代匠人。"
夕阳西下,当《歌唱祖国》的尾音在操场渐渐消散,教学楼里又响起晚自习的铃声。这所粤东技工院校里,红色旋律与技能交织成独特的育人交响。在这里,每首红歌都是鲜活的思政教材,每次合唱都是集体的精神淬炼。当职业教育遇见红色文化,激荡出的不仅是青春的回响,更是民族复兴的铿锵足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