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4日
全球疫情,主流科学家预测类似1929年大萧条会再度上演,我们可能要经历此生最大的经济危机。十年前的亚洲金融海啸、次贷危机我毫无感觉,一是因为年轻——年轻人更多关心虚假的事物,比如浪漫、明星,越成熟的人越通过和现实的交流得到满足;二是因为自己也没钱,甚至看到富豪破产还幸灾乐祸。有几万、几百万和几个亿的人对待经济走势的态度完全不同。三是现在的工作是商学院,离商业和富豪都更近了。
我开始有危机意识了,看看自己的钱,居然被两个公司拖欠公司就几十万;还借给两个朋友大几万,赶紧往回要。
两年时间没想着冲裁,想起来就在两天内先后跑了两个仲裁局,坐等开庭。那之前为什么我不去要钱呢? 一是拖欠的几个月,其实都是公司出问题了,没业务,我也几乎没上班。法律上是劳动所得,实际是不劳而获,我就没那么热心;二是这钱也没大到改变生活:我现在生活形成了固定的节奏,也没什么消费欲望;三是我真的善良:第一个拖欠我的老板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不想他压力太大,像第二个老板一样自杀。四是消极懒惰:不知怎么仲裁,好像仲裁了没钱,也没钱执行?
推动我的契机是两个商学院的前同事都去仲裁了。A的爸爸是协和副院长,妈妈是房地产商;身边的叔叔阿姨都是名流商贾,她自己也很出色:不到30岁两次创业成功。好,这样一个人,已经离职了还经常回学校转转,侧面连财务情况,就是为了确保仲裁后能拿到钱。B父母都是清华教授,自己原来在北大做前沿科学家的经纪人。他做的也跟A一模一样。A和B都相貌平平,待人宽厚,毫无棱角,且都住清华。原来高知阶层对待金钱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
可我爸呢,听说我要仲裁特意发来消息:“听说你要打官司?算了吧?”。小市民阶层对待金钱的态度是散漫、貌似洒脱,实则无奈的:其实是无力抗争,任人摆布。怕事,怕正面冲突。文艺人对金钱貌似漠不关心,其实是他们的情感并不来自真实的生活反馈,而来自虚幻的艺术。
看到这个区别后的48小时内,我把两个前公司告上法庭。
再说私人借款,我分别借了几万块给两个女性朋友。E的父母是全球执教的体操教练,老公曾是李宁家的旅行专家,生活优渥。她因为外籍,境外的钱进不来,缺人民币,我就借给她几万。实际情况是她老公去世后诸多不顺,她在海外买的资产也是负债,我的钱近些年应该是要不回来了。
J前些年生意做的很大,最近流年不利,周转不开,我也借她几万,也还不上。
我借她们的原因:一是她们都比我有钱多了,我相信她们的偿还能力,救个急;二是小算盘:我很担心中年失业,她俩都曾谈到有机会一起做事。真实情况是即使没有疫情,她们可能也无力偿还。所谓“一起做事”可能是有意无意的借钱前的心理铺垫。
虽然早过了约定时间,我一次也没催过。仲裁当天第一次催款,两人都没钱,我走在自己破破烂烂的老旧小区就忽然很愤怒!她俩都住在最奢华的社区,我就住破烂房子。而她们的房租呢,是我免费提供的!
我们是朋友,即使她们永远还不起,我也不介意。但我看到越有钱的人越会开口向他人借钱,而我接受的教育是借钱很丢脸,没钱就自己省着花。越没钱的人越是低风险,低回报型。
通过这两组区别,清晰看到什么叫“意识限制的金钱观”。我就是抱持着文艺小市民家族的金钱观。不一定要改,但清晰的看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