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好!
今天是我们一起走过的第782天,感谢一路有你。让我们一起终身学习、运动,不负时光、不负卿。我也将在这里分享我学习和生活的片段。
ps:部分文章保留在简书。我相信:这就是存储,就是一个仓库,只要不断的用时间和行动耕耘,将来也一定能成为自己的资源——马琛。
以下为学习笔记
参考自得到APP
《吴伯凡·认知方法论》
从曾国藩的“教子家书”了解到训话到对话。我也通过《曾国藩家书》感受到了“同理心”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一起读一读,关于曾国藩和他孩子的故事。
脖子扭了……
曾国藩希望他的儿子写字不仅要好,而且要快,一天必须要练一万字小楷——这应该算是一个很强硬的命令和教训了。如果他直接让孩子去这样做的话,他孩子肯定也会有抵触。所以,曾国藩不是直接命令他孩子,而是先讲自己。
他说,自己这辈子吃了很多亏,其中最大的一个亏就是“写字特别慢”,而他写字之所以慢,是因为哪些具体的错误导致了这样一个缺陷,这个缺陷让他一辈子感到遗憾,虽然想改掉,但改不掉了。其实这个时候曾国藩已经在教育他的孩子了。
这中间的套路就是,在教育孩子之前,先进行一番深刻的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对孩子的某个优点进行表扬→告诉孩子“我当年跟你一样,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把自己作为一个父亲、一个过来人的经验教训告诉给孩子。
简单来说,曾国藩的教育方法就是:从训话到对话。虽然是在教子,但他的界面是一种对话的方式:从“把我想说的、我的意志、我的认知强塞给你”的这种灌输,到“如何营造一种语境,实现双方认知重叠,形成共识”。
这个共识,在哲学上是“视野融合”,就是“虽然你有你的视野,我有我的视野,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共同看到的——我看到的,也在你的视野里”。
从另一个角度看,曾国藩的教育方法也是“从命令控制到助推”的过程:把一个显性的、强势的命令转化和隐性化,把命令和流程预埋在互动过程中。
单车从来就是这么嗨……
学完这部分,我从曾国藩的教子方法中,明白了,在跟自己的女儿谈论某些问题的时候,需要采取的方式也是对话,而非训话。按照先自省自查,再鼓励肯定,最后一起去认知的方式。切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做到对话。
以上就是今天关于《曾国藩家书》的部分认知,希望对你有启发。
愿工作顺利。
郑武林 2019年5月14日于五峰
我闺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