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课堂【明辨是非,依道而行】
《资治通鉴》有云:“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以父母对孩子的爱为例,父母之爱不可谓不纯粹、不深厚,但如果这份爱不能依道而行,也会变成一份溺爱,滋养和纵容了孩子的“小我”,甚至导致孩子走上歧路。
亲人之间的关系也好,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也好,都遵循“行为作用与反作用”这一世间重大真理。行为作用于利益他人,他人的心灵宝藏得到多少开发和妙用,自己的心灵宝藏就得到相应开发和妙用;行为作用于伤害他人,他人的心灵宝藏受到多少遮蔽和障碍,自己的心灵宝藏就受到相应遮蔽和障碍。
所以,行为作用于他人,就与其建立了心与心的链接。无数善恶交织的心与心的链接,点点滴滴汇集起来,就构成了自己的人生和世界。故,有怎样的行为作用,就有怎样的人生和世界!
“成人之美易,不成人之恶难”。学习中华文化,并非是让自己仅仅变成一个小善之人,而是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提升格局和境界,明辨是非、依道而行!就需要在心上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助人为乐,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利益人心?
助人为乐时,最需要避免的一大误区,就是“小善”。小善即大恶,小善是溺爱。表面上,小善也是一份爱,却因为没有依道而行,助长了他人心中的“恶”,助长了他人心中的“小我”,实则构成了伤害。
在家庭里,当孩子表现自私任性的行为时,家长的严厉惩罚是大爱,最终成就了孩子的优良品质;视而不见则是小善,最终可能会导致孩子品行恶劣。在职场上,当员工犯下原则性错误时,领导给予刻骨铭心的惩罚是大爱,最终让员工悬崖勒马;轻描淡写地放过则是小善,最终可能会让员工走入歧途!
播下大爱的因,就会结出好的果。播下溺爱的因,就会结出不好的果。
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真理,是如此的博大精深,绝妙无穷,又是如此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无声无息地主宰着我们每天的生活和工作。对这一真理有了一定的明白和体证,就一定会在明心和净心上下功夫,建设心灵品质从而开发心灵宝藏主宰行为作用,就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获得真正的成功,从而成就幸福自在乃至圆满觉悟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