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一的时候,沉迷买关于世界名校的书,只要封面上带“哈佛”两个字的,一定要买,市面上的那些书,我基本买了个遍。
从那时候起,我就一直有“名校情结”。尽管自己不厉害,但就是想上名校,想体验一把借一百多本书回家,熬夜写paper,英语说到溜的生活。
后来我在书中、电视上见过很多厉害的人,我一直觉得他们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上过名校。这种想法直到大学毕业,也没有改变。
后来,我真的来留学了,我依然觉得不够厉害,我的学校只有Top 30,而我还想去Top 10的顶尖大学看看。
直到快毕业,我突然发现,我找不到好工作。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本事,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该做什么,顿时觉得自己白活了这么大,很可悲。
这时候,我才渐渐明白,我想要的生活,不是学校给我的,而是自己给予自己的。现在,我也可以借几十本英文原版书了,而我从没借过,依然喜欢看熟悉的中文书。我有大把机会交个外国朋友,侃侃而谈,但我也没有,我还是和大陆的朋友讲我最熟悉的母语。当然,我可以拼命学习,可以熬夜写 paper,可以疯狂看辅导书,可我仍然觉得课程太难,及格就好。
以前我还奇怪,名校毕业的人怎么会找不到工作,后来我明白了:那些厉害的人,是因为他们优秀,所以选择了名校,而不是上了名校,所以才变得优秀。如果我选择做一个努力的人,就算不上名校,我还是可以过努力的生活。而我,习惯于待在自己的舒适圈,所以即使上了名校,仍看不清自己的方向,活的迷茫。
我有个朋友,让我很佩服。他的学校不好,但他放佛有一种魔力,只要你走近他,就会被他的积极、上进所感染,他的光芒,让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不能忽视,他的信念、勇气、坚持,强大到让我震撼,此刻,又有谁会在乎眼前这个人是哪里毕业的呢?
所以名校,从来都不是终点,只是到达终点的手段。关键是,你得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从12岁到22岁,这个道理我花了十年才明白,但很庆幸,在23岁生日到来前,我终于醒悟了。
也许是小时候,大家太习惯把考“好学校”放在嘴边了,所以我的观念里,学习,从来都是为了上好学校。我甚至一度觉得,只要读了名校的phd,人生就圆满了。
但生活总是不会让人如愿,也努力了,但我还是没读成phd,也没去我心心念念的Top 10,一度我都觉得在做梦,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因为不读书了,我的梦想就戛然而止了,那我又该何去何从呢?此时又错过了秋招和春招,浑浑噩噩的投简历,也看不到任何希望。
正因如此,我才意识到,需要从新审视我的生活、想法和态度。说实话,客观的剖析自己是一件艰难的事,否定过去的想法更是痛苦的,没有人愿意主动承认自己做错了,但谁也不想把一辈子,一直复制粘贴,过的一模一样对吧?所以,自己就要首先做那个,对自己开刀的人。
不要等着这段艰难的日子过去了,情况好一些了,心情也好一些了,再去审视自己。因为人生处处是艰难,过去一个又来一个,你永远都会觉得眼前这个是最难的,但其实,一个比一个难 。
所以,就在那个最艰难、最迷茫、最无助、最想哭的时候,一层一层扒开自己的保护层,剖析自己到底哪里做的不好,是太懒惰,还是找错了方向?为什么缺少勇气?到底在害怕什么,怕失败?还是怕别人的看不起?最后问问自己,这些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怕这个、怕那个,就不怕自己活的不尽兴么?不怕七十岁的时候遗憾自己二十岁的时候没勇气么?在舒适圈待得久了,就会忘记外面的世界,然而在一个最充满勇气、敢闯敢拼的年纪,又有什么是输不起的呢?二十岁的胆量和勇气,不拿出来挥霍,难道要留到老,枕着那些“如果我当初…就好了”睡觉么?(没错,这都是我骂自己话)
骂完自己感觉真解气,头也不痛了,心情也好了,连看paper效率都高了。被自己骂了,感觉还有人如此了解自己、关心自己,看来还有药可救,未来仍需奋斗。
果然,我妈经常劝我的:“压力大就歇歇、心情不好就去旅个游”的办法,太温柔,不适合我性格。看电视、听歌、旅游、睡觉这些舒缓的事,只能让我暂时麻痹,结束以后,反而加深罪恶感,当然,吃好吃的除外~
说了这么多,但其实,我也不后悔过去所有的选择,因为它们造就了现在的我。虽然我可以列举自己那么多的缺点、遗憾和失败,但我仍然期待改变,愿意前行,我仍有勇气和信心,我依然相信人生的上限远远不止于此。
所以我希望,23岁的我,说干就干,说走就走,体验一切没有经历的、做任何我想做的、尝试所有让我心动的、就算失败也要趁早!
我猜,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宰,都有突破自己人生上限的魔力,你相信这句话,那你,就能做到。
还有半个月就要硕士毕业了,还有一个月就要过23岁生日了,有些事,想明白,也就好了。
提前祝自己生日快乐!毕业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