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清泽
你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这是吴军《见识》这本书的副标题,也是激动人心的宣传语。这本书是硅谷来信的集结,作者和世界上很多优秀的人在一起经历了很多或许其他人没有机会经历的事情,思维方式受到了启发和影响,他愿意分享出来。而且他作为“得到”的知识网红,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

这本书的确不错,我是在某网站看了三四遍目录之后,觉得有自己喜欢的知识才入手的。尤其喜欢《阅读的意义》《做人与作诗,我们需要林黛玉》这两篇文章,反复在看。
直到有一天,我在《读者》杂志上发现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你在读什么书》我看了一下,摘自《为生命而阅读》这本书。对于酷爱读书的我来说,看见书名含有阅读二字,我是一定会百度这本书的。然后我到了某售书网站查阅目录,觉得里面有我喜欢的篇章,准备读了序言,如果特别好就入手。为了仔细阅读,我把序言和文摘共9000多字,打印了出来。
我读到第5页的时候,忽然看到一个熟悉的例子。大意就是一个老人不知道该怎么和自己的孙子交流,于是想到了看看孙子在读什么书。
由于喜欢吴军的《阅读的意义》,我仔细分析过这篇文章的结构,对于每一段写了什么,用了什么例子,早已非常熟稔。发现吴军开篇“模仿”了这个例子。我心里更内定这是“抄袭”。此为第一处模仿。
接着看第二处。序言中说“苏格拉底在即将宣判他死刑的审判上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读书是我知道的很好的学习如何审视自己生活方式的方法”打开《阅读的意义》去寻找相似的话吧。
第三处,我们把日程排得太满,然后不停地抱怨自己太忙;我们不停地买着不需要的东西。《阅读的意义》中“现在,我们每天都给自己安排非常满的日程,也一直在抱怨自己太忙,但并不清楚时间都花到哪里去了。”
第四处“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本质上是一个关于恐惧的问题——害怕自己会错过什么。不管我们身处何处,总会有某个人在某个地方做着看着吃着听着更好的东西。”这段话,《阅读的意义》中是这么写的“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透露着一种恐惧——生怕自己错过些什么。”
对比至此,我忽然想说,如果每个人可以这样写文章,那我也会呀!
记得木心说过“天才就是拿过来别人的东西,为自己所用,加入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阅读不仅让我们在冷酷无情的科技时代获得喘息,而且重启了大脑深入思考的功能,还是抵抗狭隘、思想控制和舆论的支配方式。一本好书,本身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清世界,弄清心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并最终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的确,这篇文章中还用了钱钟书的例子、富兰克林的例子,多角度讲了阅读的重要作用,比如沟通、交友,提出阅读更是为了改变生活方式,以自己走上科研道路写了自己阅读的经历,最后总结了阅读的主旨“终身学习,向死而生。”
《见识》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至少前六章里面有很多观点对于指导生活学习很有用。比如《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这篇很值得深思。
对于现在很多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很多人担心该怎么办?“人有两个上帝赋予的天赋是机器所无法取代的:一个是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个是梦想和浪漫的情怀。如果你的生活和他们相关,你不用为自己担心,因为你总能想到机器想不到的事情。”
记得有人说过,外国人写一本书是为了论证一个问题,而国人写书,是写了很多问题,这本书也是如此,有那么多章节,提供了一套洞察世事和人生的独特的方法。比如关于金钱和商业的本质,关于选择,或许少一些选择,会更加聚焦,也会让我们更幸福,更成功。看您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吧。总之,还不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