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主要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关于《诗经》学生已经不陌生,初中学过《关雎》和《蒹葭》,但初中的学习是比较浅的,对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没有进行深入地探究。高中阶段如何来处理选自《诗经》的作品呢?
一、活动缘起
最近读《论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孔子对“诗教”的重视,不但多次引用《诗经》中语,更是在教育自己的儿子和学生时指出学习《诗经》的重要性。《阳货篇第十七》: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的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经》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在教学《诗经·氓》时,我做了一个小尝试——“兴观群怨”读《诗经》,让学生从这个角度来赏读《氓》。
二、活动准备
1、了解内容
教学的起点必须是学生知道些什么。正如杜威所说:“有些事情一定是已知的,大脑已经掌握了一些信息,否则思考就无从说起。”基于此,给了学生一节课预习,通过反复朗读(把握四言诗的节奏),对照注释理解关键的字词,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情节等环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了解整首诗歌所写的内容,达到几能背诵的程度。
2、明确概念
赏读也是一种富有逻辑的思维活动,而模糊的概念是逻辑的最原始的错误。所以首先涉及到对“兴观群怨”的理解。杨伯峻将其解释为“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个人觉得这一解释有点字面的意思,读之后,仍然是不甚了然的。我于是参照了其他的一些注解,对“兴观群怨”作了比较通俗的解释。
三、活动过程
1.了解“兴观群怨”
(1)读《论语》,了解其出处。因为本学期正在指导学生阅读《论语》,所以先让学生翻开《论语》,读《阳货篇第十七》第9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用PPT投影,理解“兴观群怨”的含义。兴——朱熹注“感发意志”。李泽厚:“‘兴’是指艺术的联想感发。”即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即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政治的得失。
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是说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是说可以讽谏为政者为政之失,怨刺不平之事。
2.按任务分组思考、讨论,形成书面成果。按照教室学生位置分布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两个小组领一个任务,分别从“兴”“观”“群”“怨”去赏读《氓》。
3.小组交流展示。因为每个任务由两个小组完成,所以他们可以互补,也可以互辩,老师予以适当的补充和评判。交流展示的成果让我很惊喜。
(1)“兴”组
第一组起来分享的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两句。学生说,这两句的意思是淇水再宽广也有个岸,水洼再大也有个边,由此女主人公联想到了自己的爱情,再美的爱情也会有结束的时候,所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伤。
第二组起来辩驳,认为不是表达再美的爱情也会有结束的时候,而是表达再能容忍也有个限度,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抉择。理由是这句话是紧承着“老使我怨”而来的,又是以“亦已焉哉”结束的。
教师评判:第一组的理解有道理,因为紧随其后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句。“兴”这种手法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第二组的理解关涉到此章最后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选择终止这场不幸的婚姻,不想让这种怨恨继续下去。
随后第一组的又找出了“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其理解倒是出乎我的意料。通常我们都认为这两句是以比兴的手法写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到年老色衰。而该组的学生说,鲜美的桑叶让人联想到恋爱和刚刚结婚时两人爱情生活的滋润,枯黄陨落的桑叶让人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因为爱情不再新鲜而生活乏味,导致情感出现危机最终出现裂痕。后又有人补充,觉得桑叶也是女主人公的容颜的写照。
教师评判:从这两处所处的语境来看,这两种联想都是合乎“逻辑”的,都是可以的。
后面对“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理解基本没有什么难度。
教师小结:从上述三例我们可以发现“兴”这种手法其实都带有“比”的意味,而且所选取的事物“桑”“鸠”“淇”等都是就近的事物,也就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这些事物与所写之事、情、理都有相似点,极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从而产生感发的力量。例如初中学过的《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也是如此。
(2)“观”组
学生主要是从“风俗”这个角度去“观”的。其分享的结果大致有:
婚姻:“来即我谋”“送子涉淇”可见婚恋是比较自由的;但“子无良媒”又可见还是需要媒妁之言。“尔卜尔筮”可见结婚是要择良辰吉日的,方式是占卜。“以我贿迁”女方是要给嫁妆的。“靡室劳矣”可见婚姻生活中是女主内的。“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可见女方是可以回娘家的。“亦已焉哉”可见离婚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
教师补充:春秋时期是我国婚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后来我国婚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周公制礼,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婚姻也不例外,为“聘娶婚”奠定了基础,而聘娶婚有三个要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和纳敝币(即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财物,也就是彩礼。《礼记·曲礼》曰:“非受敝币,不交不亲。”)。这三者缺一,都会被视为“非礼”。
经济:“抱布贸丝”,可见当时以物易物的经济情况。还有一种理解是说“布”是指一种钱币。
社会:“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可见当时社会已经有男女不平等的迹象,即男人占主导地位,处于强势,而女人较被动,也比较弱势了。
(3)“群”组
这一组的交流最为活跃,大概是因为与自身与生活密切相关吧。
面对原则,不可妥协。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可见女主人公已经意识到没有“媒妁之言”是不可以,但最终还是妥协了。女主人公的爱情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个悲剧。如果一个男人真爱,就绝不会“失礼”。所以与人交,无论是普通朋友还是爱人之间,面对原则性的问题决不能妥协。
教师补充:“礼”从某种意义来讲,就是一种制度,一种规则,一个起初都不遵守规则的人,其后必会逾于规则之外。所以,孔子主张“复礼”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即使再爱,也不能迷失自我。
“乘彼垝垣……载笑载言”,这几句可见女主人公在爱情中是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的,包括前面的妥协。她的笑她的哭都是围绕着“氓”而哭而笑的,这完全失去了自我。一个女人没有了自我,是很难得到真正的尊重和爱的。
教师补充:大家应该知道民国才女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吧。那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后的文字给女人敲了警钟:“她遇到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你的“低”到尘埃里,换来的只能是“俯视”,瞧不起。不仅仅是爱情,人与人相处都要注意把握一个“度”,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
门当户对是有道理的。
从“抱布贸丝”“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感觉得到女子的原生家庭是比男子要好一些的。有时候我们觉得“下嫁”是很伟大的,但事实上带来的具体问题却是很多的,尤其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的差异,常常导致矛盾。
教师补充:老祖宗的话总是有些道理的,只是今天如何来看待“门当户对”还需要细细研究一下。或许不能单从物质条件看,最主要是看“三观”吧。
要学会识人。
“氓之蚩蚩”到后来的“二三其德”“至于暴矣”可见男子最初是貌似老实,其忠厚是假的,是有所隐藏的。所以与人交,一定经过长时间的深入了解。
教师补充:对于“观人”“识人”孔子在《论语》里多有讲到。比如《为政篇第二》第10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4)“怨”组
这一组好像没什么可谈的。这是一首爱情诗,从政治的得失来谈几乎无从谈起。最后只能谈“不平之事”,就是感觉在爱情婚姻生活中男女的不平等。这一点在前面“观”的时候基本已谈到。于是把《采薇》的赏读任务交给了这一组来完成。
四、关于“思无邪”
教师:这是一首爱情诗,而我们通过“兴观群怨”读到的又不仅仅是爱情。这是一首爱情诗,没有《关雎》和《蒹葭》那么美,因为它是悲剧。到现在大家读来是不是像最开始有的同学说的那样是一个很“悲惨”的爱情故事呢?(后面继续探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