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
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是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我不记得自己小时候是否学过这篇文章,但现在读到的时候,却对故事中的小男孩感同身受。
还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可能自记忆的原点起,我就总是在盼望着母亲。不在她身边的时候,盼望她能回家看看我,看看我是不是长高,看看我上学衣服穿得是否整齐,辫子梳得好不好看,或者在下课铃响起之前像其他同学的妈妈,在教室旁边的玻璃上印下模糊的面影。那时候还没有高铁,临近过年的时候,故乡的冬天还会下鹅毛大雪,我和哥哥总是迟迟不肯入睡,一定要做好雪人让它替我们迎接晚归的家人。
在她身边的时候,我的盼望不降反增。寒假在家的时候,我总是盼望母亲能够停下手中的家务,穿上新衣服和我一起坐着。可她总是有忙不完的家务,洗完衣服要扫地,擦完窗台要收床,接着是厨房客厅间辗转,好晚才有空停下来。有时候,我总是想:妈妈是不是爱这个房子甚于我?不然,她为什么宁肯每天打扫房间也不肯坐下来陪我?暑假在工厂的时候,我总是盼望母亲能够按时下班,能够抽出月末的一天假带我去看海。她确实带我去了海边,但一个月三十一天,看海的快乐转瞬即逝,无可奈何的盼望又开始循环。
这种盼望一直持续到高中,直到我完成自己的成人礼才慢慢得以缓解。当我终于从盼望着的童年步入青年时期,我的盼望戛然而止了。就好像一阵暴风从心中卷过,我曾经的委屈、不舍、悔恨、留恋逐渐被成人世界的纷乱忙碌掩埋,它们不存在吗?不,它们永远存在着。只不过这些儿童时期的稚嫩情感已经被伪装起来的冷漠和倔强武装起来,我再也不愿将它赤裸裸地铺袒在别人面前。
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无数画面再次冲破时间的框壳涌现在眼前。那是我最纯真、最渴望、最柔软、最天真的童年,我也知道生活艰难无助,我也知道母亲匆忙劳碌,所以我和故事中的男孩一样沉默着。从阳光明媚的早晨到惆怅深沉的黄昏,一颗心任由自己磋磨打练,眼泪偷偷擦在袖口,不肯让人看见。
PS:许如闻,90后文字爱好者,爱书者,文笔浅陋,有兴趣的书友可以互相关注,多多交流。
声明:本人发布作品均为个人原创,如非原创会特殊注明。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出处,但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