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来,有一件事情是我坚持时间最长,也是为之付出最多努力的——关于“家庭教育”的观念与父母所做的斗争。
有人对“别人家的孩子”感到陌生吗?如果你陌生,那你一定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让咱们来看看在这些年里,这些“特殊的小伙伴”都做了些什么……
学习成绩上:他们的实力只用一个词就可以完全概括,那就是“碾压”!无论你如何凿壁偷光,亦或是挑灯夜读,过程中你似乎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可成绩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哦NO,原来我还是自家孩子!
生活习惯上:他们的表现甚至能让你怀疑,这是一个同龄人的水平吗?怎么看着他们总有一种看电视剧的感觉?为什么他们的生活习惯能好到像书中所写?看看他们的书本拐角,一点卷边都没有,再看看自己的……不忍直视!
礼貌待人上:他们的行动简直就是教科书,老师喜欢,家长喜欢,亲戚喜欢,一切的人都喜欢,甚至连自己的老爸老妈都羡慕的不行。那时候最不愿意做的事,应该就是和这些“别人家的孩子”同在一桌上吃饭了吧,那待遇和光环,相差岂止千里万里。
为什么我要强调“标杆式”对我们普通人的影响呢?因为我始终觉得先期教育的不适当,对人的影响恐怕一生!
长期在对“标杆式”人物、事件高调吹捧的场景里,大多数人已经接受了如下观念:学习优一定品质好,品质好一定能力强,能力强一定不犯错,不犯错那就是好人。
“标杆式”的教育会让尚未有判断是非能力的未成年陷入认知误区里,毕竟从小来说,我们的经验更多来自于父母的传承,这些传承会深远的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当然,有一个人,不!有一只猴除外。
那就是孙悟空。

《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因不满“玉帝老儿”只给他一个弼马温的小官愤而返回花果山,托塔天王受命携幼子哪吒与巨灵神前来捉拿“妖猴”。
这巨灵神是宫门侍卫,身形魁梧,力大无穷。手持宣花板斧却又能挥舞自如,是李靖手下的先锋大将。
石猴呢?没父没母的,自然也没人教它“见了‘标杆’不能惹呀,见了之后绕道行”之类的。在菩提祖师那学了一身本事正愁没处施展呢,你就现成的送上了门来。
怎么办?开打!
按照书中描写,我细算了一下,俩人交手其实并没有几个回合便“巨灵名望传天下,原来本事不如他”了,当然结局也是以巨灵神的败逃而告终。
如果说巨灵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我其实是不信的。在二人开战之前,作为上界天将,巨灵神还是很按“规矩”的只叫孙悟空的门,而没有伤害他的猴子猴孙们;尽管吃了败仗,但他依然尽职回到营帐通报请罪。
这些,都是他人格有底线,工作有原则的优质体现。
其实一直以来与父母曾有过探讨:我们对亲近或者价值体系里欣赏的人普遍会高看一眼,觉得他们一定是相对完美的。这就像子女总是会幻想自己的父母是全世界最好的爸爸妈妈。他们比任何人都正直、勇敢、善良和勤奋。可现实并非如此,否则怎么会有小偷、赌徒、骗子和小人存在?
“标杆式”的价值引导,更多的会让不明事理的孩子走更多的弯路。中国的传统以孝道为先,即使父母有错误,作为子女也是不能强力反驳的。但恰恰是因为如此特殊的文化背景,才更要求为人父母要有更加精进的智慧来服务先期教育。
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首先要用“独立和个体”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是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的,而并不单纯的附属于父母所有。他们是一个同父母一样的完整独立的“人”,而非归属于父母的“私有财产”。
中医有云:百药不医百人病,意思是说并非通用的方法就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帮助孩子在成长中不断试错并及时纠错,陪伴他们去体会大千世界的绚烂,使之有见识、有经历,要比指挥并规划他们的一生更有价值!
好在,这么多年“斗争”的坚持,并生活在一个如此开明的家庭里,我相对而言是幸福的。父母能够尽量放手去让我自己看世界,体悟真情并构筑自己的信仰。这样的教育,我点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