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样矛盾复杂,才是成长的心灵里感受到那个真实的青春,而不是被表现、表演出来的那个青春。
——题记
青春是一个人张开了第三只眼睛,开始摆脱对家长老师的依赖,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审视自己和世界。中学生霍尔顿叛逆的眼里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成人世界到处充斥的虚伪、势利、变态,无聊。
霍尔顿最见不得成人世界的势利、虚伪与假模假式。电影里明星劳伦斯自矜的表演,夜总会那个势利却装的无比谦逊的欧尼,宾馆里那个有地位的花白胡子的老人在夜里身着女装的变态、那些名牌大学生极其势利又极其虚假、疲倦的声音,三个天天守着夜总会想看一眼演员的傻女人,老海丽斯在约会的时候和别人那种假模假式的虚荣和炫耀,还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同性恋等等。
外面的世界如此不堪混乱,他不能接受,但是他也改变不了,甚至自己还受那些环境的影响而放纵,抽烟、喝酒、说脏话、虚情假意地应酬,霍尔顿就这样麻痹着自己,流放自己,他不知道青春的那一颗心应该在何处安置。
其次:校园与家庭的机械与单调
他认为哈斯校长是他生平见到的最假仁假义的杂种。见到家长开汽车来接孩子就跑来跑去与每个人握手,像个娼妇似的巴结人;看见粗野或贫穷的家长就只握一下手,假惺惺的微微一笑就一径跟别的学生父母说话,一谈也许就是半小时。
而散发着陈腐老学究气息的历史老师为人和善却并不懂得学生心思,应和着校长的观点,恭维着霍尔顿的父母是再好没有的人,这都让霍尔顿忍不住厌烦和逃离。
而 同学呢,一个自高自大自恋,私生活混乱;一个无所事事,自私而又邋遢。这一切让他感到乏味与窒息。
家庭里,父亲只想让他去牛津、普林斯顿,母亲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夜里靠抽烟度过漫漫长夜。聪明又招人爱的弟弟死了,只有活泼机灵的妹妹让霍尔顿感到一些温暖与美好。
霍尔顿的青春里遭遇了几件大事,满腹的心事和苦闷也不知道向谁倾诉,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极度的寂寞、苦闷、空虚和忧伤。
最后 谁应该为霍尔顿的叛逆青春买单?
霍尔顿常常眺望着窗外的夜色,在这无可言说的青春中,孤独地咀嚼着这无法倾诉的情感。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一次次按自己喜欢的样子带上那顶红色的猎人帽,把那长长的鸭舌转到后面。
这种青春的困惑、迷茫与无可言说谁没有过呢?看不惯成人世界却又无力对抗,见到人总要说“见到你真开心”,实际一点也不开心,但为了生存,你就得说这些假极了的套话、空话。这样的感受谁没有过呢?有的成人习惯了这一切,把这些技巧用的出神入化令人叹赞。
当青春懵懂的心里第一次萌生了那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恋,为之悸动、忧伤、困惑的时,可曾有人懂得?可曾有机缘放心地向人诉说?
在遇到人际关系困扰的时候,谁能够听你倾诉,谁又能帮你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这些都是靠自己去闷去悟,少有交流。在中国,青春期还有一些问题,比如性、死亡是缺失,是只能做,不能说的,是上不了台面的。对青少年也就是没有答案的。
李镇西老师书里曾提及的一个典例很震惊:一个学生说对李老师说,老师讲的我们不想听,我们想知道的没人讲。
当世俗的眼睛只关注成绩与升学率时,当这青春期的困惑和痛苦,这青春期的混沌与忧伤,谁曾了解关注过?谁曾给青春做过解答和引导?
而青春期的种种问题仅仅是青春期少男少女本身的问题吗?成人世界和社会没有责任吗?!霍尔顿的叛逆青春是谁造成的呢?
虽然这个世界如此令人沮丧,霍尔顿依然有自己所珍视的美好。这就是象征着人世间最美好部分的妹妹菲芘。
菲芘虽然只十岁,但她关心哥哥,愿意去倾听霍尔顿,也能懂得霍尔顿。霍尔顿说,只有有个人愿意认真的听你说,就很不错了。
他曾十次带着妹妹去看她最喜欢的电影《三十九个台阶》,在外面也不忘给妹妹买唱片,就是摔碎了,也要带给妹妹。妹妹是最懂得他让他依恋的那个人(无限悲凉~)。
所以他看见妹妹学校里墙上的那些脏话,他使劲儿地把它们抹去。他想保护妹妹的心灵和眼睛不受污染。
而当他决意要离家远走去西部的时候,妹妹竟然偷偷地拖了一个行李箱要跟一起他走。他坚决阻止,要菲芘留下来去实现自己那个美好的愿望,并最终选择留下,就像文尾那样,他要守望菲芘和美好,让她不再像自己一样如此苦闷迷茫、彷徨悲伤。
正如文中所写:他愿意在一望无际金黄的麦田里,在悬崖边守护着这成千成万可爱的孩子,守护着自己和孩子们心中那金黄绚烂的梦想。当那些奔跑的孩子跑到悬崖边时。他要捉着他们,把他们送回金黄的麦田。
我久久沉思,这无边无际金黄的麦田边的悬崖象征着什么呢?是不是童年、青春与成人世界的那道严酷的分界线呢?
青春是美好的也是混沌的,是痛苦的也是挣扎的,带着对抗带着忧伤,带着斑驳的色彩与各种交错涌动的情感暗流。
也许这样矛盾复杂,才是成长的心灵里感受到那个真实的青春,而不是被表现、表演出来的那个青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