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
长江的支流。

四川盆地以西就是川藏高原了,海拔高,多山川。
岷江出于岷山,顺流而下。


泯江未入都江堰之前,流经高山峡谷之地,两岸陡,中间窄,水流湍急。


行到都江堰,地势突然开阔平坦。
受制多时的江水,如猛虎出笼,恣意横流。多雨之季,更是放浪形骸,所到之处一片狼迹

岷江行至都江堰处,前方一山,名曰玉垒山,挡住去路,不能畅行,拐弯折行,常使此地西涝东旱,江水过后,又沙石遍地,其民苦不堪言。


前人治水,收效甚微。
李冰授命蜀郡太守,既要治涝,使岷江之水为我所用,又要治旱,使蜀地成为大秦粮仓
治水关键,在于疏浚。就像洗澡用的花洒,一样水量,却变得绵绵密密,恰好滋润每一寸肌肤
李冰首先决定要凿开玉垒山,把一部分水引到东边,灌溉良田。可玉垒山乃坚硬石山,当时又无炸药,人工开凿至少需20多年。
李冰苦思冥想,终于想出火攻之法,以火烧之,以水浇之,热胀冷缩之下,大大加快开凿速度


开凿之后出现的水道,道口狭窄,故称宝瓶口。
被分离出去的玉垒山,四四方方像石堆,故称离堆
学到这里,我终于了解,先前看到的景物的意义了。这意义就是眼前景物的灵魂。它们在我心里突然有了更丰富的生命,不仅仅只是水,是山,是石,是树...


但是,凿山后,虽水道侧出,可碍于江东地势过高,江水徘徊不前。

多方考查后,李冰决定于宝瓶口上游处修堰分水
.....
讲到这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琢磨出了
河流的弯道环流原理
弯道水流规律。表层之水,流向凹岸,底层携带大量沙石之水流向凸岸。
泯江在流入都江堰之前,有一大弯道
分水堰要保证东岸(凹岸)水量满足灌溉,当选此处
仅选址一项,当时多少奔劳?


至此,江水一分为二,外曰外江,内曰内江
而这个分水堰,因形似鱼嘴,得名鱼嘴



鱼嘴后面,上建金刚堤

此中另有玄机
是谓:四六分水
二八分沙

江水两分,各得其所,各为其用
李冰治水,顺应天道,道法自然
妙不可言!

这是我在金刚堤东西两岸分别拍到的内外江水


但当时拦江造堰,各种方法试过之后,都以失败告终。
李冰终日苦思冥想,不得其法
有一天...

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其中的道理,也简单。
他全力而来,你全力以阻,岂不两败俱伤?
石头装在竹笼里,多有缝隙,一部分水流的压力就这样被稀释掉了,竹笼反不会被江水冲走


物是这个理
人何偿不是?
譬如有人和你意见相左,你欲劝服,必须先顺之,又由顺而逆,才得成功。若不由分说,一棒打死,万万不行
中学时一篇《触龙说赵太后》,当年,徒知其表,不知其里,只晓得在字词上下功夫,又未经人事,其中的智慧,竟未拾得一二,真真叫:读死书

这一幅是站在飞沙堰,中途歇脚时,遥望对岸而拍,这水为内江水,有一处小有落差,水流转急,直奔宝瓶口而去
那这个飞沙堰,又是什么来头?
只因内江时有沙石阻塞,致使水流不畅





平淡朴实的飞沙堰
飞沙堰的高度,精准设计,只为水量保证,旱时足以灌溉,涝时足以引水入外江泄洪
真乃巧夺天功!
大功告成之后,为永保各处深度,永保四六分水,二八分沙,必年年维护。李冰又设计石人石马沉入江中,定水深,后以铁棍代之,为拦水维护,又设计了三角栅栏

现在,我再看这些图片,就像是见了旧相识,感觉亲近许多

我也不敢再随意评论这一处了
尽管私下里仍悻悻然,觉得这小喷泉配不上这些神器

我终于,山重水复不知路,柳暗花明始见春。晓得了自己一路行来,走了何路,看了何景
我从东岸上离堆,离堆过浮桥上飞沙堰,从飞沙堰过大坝桥上金钢堤,金钢堤尽头,看完鱼嘴,过浮桥(夫妻桥),又过东岸


过这座桥时,人少很多,还有些意思
姑娘若来,一定欢喜
...
从飞沙堰去往金刚堤有电瓶车,真不推荐,路途不远
且金刚堤上,绿树成萌,兴步而来,甚是惬意,可观内江,亦可观外江。小电瓶车一路吹风,过的倒是快,什么也看不到!

更不用说,林子间还可拍美照

过完夫妻桥就是纪念李冰父子的大王庙二王庙


李冰治水,功在千秋!
蜀郡至此为天府之国。

回望都江堰

下边修的民宿房顶,已连成一片,都有生意做吗?

景区出口,店铺繁华,纵横绵延,好不壮观。
我左看,右看,走了好久,心里发虚,不见来时公交站点
吃碗豆花,好请古装小哥摊主指点迷律


公路上,隔着桥洞,再最后拍一张宝瓶口即将流向四通八达之地的生命之水吧!
都江堰,再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文字
李冰,再不是一个高高挂在墙上,不相干的古人
李冰的治水态度,实令我辈汗颜
李冰半生治水,后累死在治水途中,这个就不学了,凡是劳逸结合,量力而行
什么叫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什么叫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此行
我受益匪浅!
...
都江堰,蒙你不弃,幸得相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