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重述原文)
我们在读书或其他形式的接收信息获得新知的过程中,通常有2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前者强调充分吸收纷至沓来的信息,被动式的一股脑全盘接收,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后者强调带着态度和问题对信息进行判断思考和取舍,积极主动地与信息进行互动。2种思维方式可以互补,毕竟淘金的前提是先得有沙子才行,此外,也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这2种思维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文中以读书为例,海绵式思维的读者主要就是理解并记忆作者的论点论据论证。而淘金式思维的读者常常质疑作者的论点论据论证,他无时无刻不在调取自己的原有知识储备及淘金式思维去质疑批判作者,从而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
淘金式思维清单如图示:
为什么作者让我相信他的观点?
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有问题的我有没有记下来?
我对作者的信息有没有进行客观评价?
这对某个主题我有没有在作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结论?
作者还举了美国该禁枪吗这样一个案例。如果是用海绵式思维,我们可能会记住无须更严格的枪支管制的几点理由。貌似还挺有道理的。案例中的论据可信度有几分呢?如果用淘金式思维来提出几个适当的问题,就会发现文中作者的论据存在很多不足。
“绝大多数人”“典型的杀人犯”对应的概念是“少数人”“非典型”
“枪支持有者”的举例仅仅几个名人大咖就说明问题吗,具体数据呢?
文中提到的“研究显示”是怎样的研究呢,什么机构,做的何种研究方法,研究靠谱吗?
那么如何才能增强自己的淘金式思维,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是可以做到的:
1、积极参与互动
2、不断提出问题
3、进行客观评价
4、形成自己的结论
A1:(过往经验)
我们之前在一次主题分享时,分享嘉宾做的是手机号风水的分享,大家都非常感兴趣,好几个伙伴都让分享嘉宾测算自己的手机号运程,包括事业爱情财运神马神马的。。。我也被这种氛围感染,很感兴趣很兴奋,觉得很神奇。但是这个事情过后,我感觉到不对劲,这个东西作为娱乐可以,它的这套理论站得住脚吗?手机号的1、2、3……这些数字分别代表什么,是谁定义的?怎样定义出来的?分享嘉宾说这套理论是从《易经》演变而来,那演变的推动者一定是一位拥有手机号的人喽,至少这套理论是在有了手机这个东西之后被人定义出来的,那是谁呢?他是何方神圣?他凭什么说1就代表了啥,2代表了啥。经过这样的淘金式思维之后我就觉得这个东西不靠谱,不能相信,哈哈
A2:(行动计划)
我们在以后接受信息的时候,要注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的结合,不能傻傻的单纯吸收,而要带着批判、带着质疑、带着思考去淘金式的吸收,批判性的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在客观评价信息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才不容易被人牵着走,也更能深入的去领悟新知识,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
下次主题分享时,我打算在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引入批判式思维:
首先,让大家把分享嘉宾感到疑问的地方记下来;
然后,针对疑问的地方对分享嘉宾进行开放式的提问探索;
最后,分析整理本次分享内容,形成大家的新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