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以成仁PK仁心内蕴

学以成仁PK仁心内蕴

作者: 如一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4-03 10:13 被阅读0次
九曲回环通大海

甲: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可见学以成仁。

乙:学以成人还是学以成仁?无论哪个,“成”是什么意思?儒家思想之“仁心内蕴”又是什么意思?这些概念什么关系?

甲:仁者,人也;人者,仁也。人与仁在中国传统语境里可以互训。

乙:这等于啥也没说,循环论证。

甲:仁心内蕴与成,可以“潜能”与“现实”的关系类比着理解。所以“成”应该是完成、实现。

乙:现实是什么意思?不学习能否成仁?文盲能否成仁,成人?

甲:内蕴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个是按照西方人的思维习惯“无中不能生有”,故有现实的仁必已在逻辑前提有一内蕴的仁。另一个角度,仁心内蕴是一个当下的体验,明白无误,不需论证,亦不涉及逻辑关系的问题

不学习不能成仁;文盲应该可以成仁。你对文盲的定义是啥?我对文盲的理解是基本不识字。

乙:不识字,没上过学者为文盲。

甲:但他们也能在生活中,在和人的交往中,不断完善自己,当然这样的人很少。所以文盲能成仁,在理论上可以。

乙:他们需要读《论语》等儒家经典吗?人少不代表不可能和没有。

甲:我理解的学习是广义的人情事变中的学习,不仅仅包括读书。你对学习的定义呢?

乙:很多读书人,成仁了吗?

甲:不一定能成。

乙:也就是说学不一定成人(仁)。我们常规下的学习是学习文化,文盲的学习,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领悟,思考。我们取狭义的学习。

甲:不学一定不能成,当然除“生而知之”外。

乙:学不是成仁的充分条件。

甲:如果老师对学习做这样的定义,那就应该不是充分条件了。

乙:你这岂不是又矛盾了(不学可成仁,学不一定成仁)?另,人性(无论是文盲还是文化人)有区别吗?“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又怎么解释呢?

甲:你这里的区别指什么方面的?

乙:(不学一定不能成,当然除“生而知之”外)——针对你这句话,你说有的生而知之,有的学才成仁。可是,仁是人的本性啊?怎么出现了区别?

甲:噢,我不相信有生而知之的人,只是古人常这么说,我顺便带了一句。

乙:难道一些市井中(特指文盲)的智慧者,为人处事仁且智,这不是存在的吗?

甲:他们是绝对的生而知之吗?什么程度算生而知之?这个不好定义。

乙:我们几亿农民,大多只是初中毕业,甚至没毕业,将来就不会有仁智的人生了?

甲:可是那也至少学习了啊?

乙:他们肯定没读过论语之类的四书,也没听过教授讲儒家哲学,他们学习什么呢?

甲:按照你对学习的定义,那他们就算没学习。

乙:孔子是学以成仁吗?

甲:是。

乙:你对学习怎么定义吗?孔子是学以成仁,那仁心内蕴又是啥道理呢?

甲:学习就是对人生能有一种积极地反思、领悟。

乙:那不读书就不能反思和领悟?

甲:能啊!反思本身就已经在学习,儒家强调的学习也包括这种啊,甚至于特别指这一种。

乙:是成仁的充分条件吗?

甲:是。

乙:人是反思成仁,还是仁就在那里,只是你认识到了?

甲:仁不能对象化、不能现成化,并没有一个仁摆在那里等我们认识。

乙:说“学以成仁”不是对象化?

甲:不是啊!

乙:那是什么?你的对象化是什么意思?仁不是一个实体吗?

甲:我对仁的理解不是实体化的。

乙:理性是不是实体?你对实体怎么理解?

甲:理性只是人的一种判断性的意识行为,不能做实体化理解。

乙:在笛卡尔那里,灵魂(理性)是实体,所谓的实体是它切实存在,虽然它不能物化。

甲:这种切实性是怎么知道的?

乙:人感觉不到自己的理性吗?或者领悟不到理性吗?

甲:是直观到的吧?

乙:直观?

甲:就是直接知道,不需要中介性地推理等,就比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我们只能感觉到“思”,但不能感觉到“灵魂”。

乙:领悟不是你说的意思?笛卡尔的灵魂就是理性,这里不把灵魂的灵异化。

甲:灵魂直接等同于理性?

乙:笛卡尔本身也只是认为理性就是人的灵魂,我们通常说的灵魂不是哲学概念。

甲:嗯。

乙:笛卡尔只是借助灵魂,把人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来,正如亚里士多德。

甲:那他的我思的“我”是灵魂吗?

乙:我思故我在,理解的结构是:思故我在。再进一步说是:思故人在。这个短语在指出人的本质。

甲:可是按照逻辑只能说“思故思在”。

乙:谁在思?这也是逻辑之内。

甲:当说“思故人在”的时候,已经不知不觉间加入了“思与人”的关系。

乙:不是关系,是人的属性,思和人不是并列关系。

甲:所以,这就是西方哲学的问题,总认为得有一个主体去承担思。

乙:儒家没有主体吗?没有主体还有思吗?

甲:我觉得思是明确的,但思的主体没有明确给定,只能是逻辑的预设。仁的呈现是明确的,但不能因此预设“仁体”。

乙:在儒家,仁即是仁体,儒家的心又是何物?难道不是心体?

甲:这样聊天,很爽快,能碰撞。

乙:这是在探究哲学之本,在明确儒家之本。【讨论后补充:儒家的价值就是树立人的道德主体性,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独立而担当,如果忽视主体,那只强调仁,那仁就是人之外的一个实体,虽然前面甲还不承认仁是实体。这种方式看中国哲学,岂不成了科学主义?即无主体的研究,即所谓的客观研究】

甲:“没有主体还有思吗?”你这句话点到关键了,应该是我们的分歧所在。

乙:此次讨论还指向文化何来?文化之于成长有何价值?仁心是内蕴还是外烁?

甲:容后再说

附录:《论语》辑录以及简评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这一则首先说到有人是生而知之的。孔子的话虽然不是论证,但也是现实经验所得,现实中就是有先知先觉且后天练不成的聪明和悟性,在古代,非读书中的智者不少。“最强大脑”中那些人尖,哪个智力平庸而能单凭后天训练就达到那种水平?孔子还说过类似的话:“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也。”上智既不容易改变,也暗指不是后天造成。

知的内容是什么?可以是知识或技能(二者本质上分不开),也可以是仁,当然这个“知仁”已经指向逆觉的省悟了,不是日用而不知。学而知之,这是事实,这也指向文化的唤醒。遇到困惑才学习,这已经不是主动学习了,是不得不学习,仅仅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容易浅易,自然又其次。至于困而不学,现实中可能是多数,自己寻找个“合理化”的理由就“摆平了”,或者宁愿忍耐而成习惯也不解决,或许认为无法解决,这样的人也不少。

17.8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朱子集注】六言皆美德,然徒好之而不学以明其理,则各有所蔽。愚,若可陷可罔之类。荡,谓穷高极广而无所止。贼,谓伤害于物。勇者,刚之发。刚者,勇之体。狂,躁率也。范氏曰:“子路勇于为善,其失之者,未能好学以明之也,故告之以此。曰勇、曰刚、曰信、曰直,又皆所以救其偏也。”

这里虽然指出学的重要性,但没有否定仁的先在性。

仁的内在性,是孔子评说宰我的守丧态度表现出来的。宰我不守三年之丧,认为太长,耽误了做事,孔子就问他内心“安”吗?这是以守丧这一典型事件说仁的内在性,是人心内在的感应,是人心的直感。孟子的论述更为清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虽然孟子用了“端”,有人训为“开始”“开端”,这没关系,仁既是内蕴于心,又需要在实际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德之本义),否则岂不是一个空虚,但这不能说先前的仁不存在,更不能说是后天的学而成。学,是学仁心开出的知识,这是更好做事的工具,但绝不是成仁的充分条件。仁直接可以开出知识,因为仁中含智,只是前人的积累何必重新来一遍,这才能不断跃升。

聪明的读者,你有何感受?

相关文章

  • 学以成仁PK仁心内蕴

    甲: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可见学以成仁。 乙:学以成人还是学以成仁?无论哪个,“成...

  • 【每日经典品读】10

    【经典原文】 荀子曰:“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 选自:《荀子·正名篇》 ...

  • 磨镜

    我们知道儒家都是要修那一颗仁心的,最后儒家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成仁,而如果想要成仁的话,向内那便是成己,也就是内修,...

  • 公开,誓言

    立大志,成伟业。学圣贤,做圣人。学佛陀,成正觉。以德育人,以爱成仁,以善为正,以恶为耻。志在青在,在苦在累,也要把...

  • 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千百年来,杀身成仁,造就了多少仁人志士,也传诵了多少可歌可泣。 ...

  • 《论语》金句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 历史教给我们什么—腰板挺得太直未必是好事

    比如“取义成仁”之说,出自春秋·鲁·孔丘《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提倡为了正...

  • 人生,除生死无大事(三)杀身成仁

    ‘杀身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说:...

  • 儒家十讲之仁爱专题(仁德)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我想诸位读者,一定对“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中的...

  • 论语365之: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有比生命还要重要的吗? 好像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了,但为了信仰,也是可以杀身成仁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以成仁PK仁心内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ca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