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语伤人”从来不是耸人听闻的都市传说。
想象一下,你如果受骗、受到伤害,周围的人会有怎样的反应?
也许是亲疏有别,也许是网上见不到真人,人们对受害者的态度,在现实与虚拟世界间,往往呈现两种画风。
五月,有一位今年研究生毕业生的女生,她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自称公安局的人,说她涉嫌非法集资。
其后对方以警察身份,对她进行多次恐吓,并以让她办银行卡为由,先后骗了她150万元。
事情传到网上,热门评论的画风令人瞠目结舌:

以及:
“读死书,死读书。”
“研究生肯定心里有鬼,否则怎么会相信莫须有的罪名。”
“建议直接开除。”
……
女研究生被骗,却成了键盘侠们语言暴力的狂欢:骗子骗你是因为你好骗,因为你笨,因为你心里有鬼。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面对悲剧,人们开始攻击受害者,替加害者辩护。
为什么总是要指责受害者?
最近,一篇名为《章文,停止你的侵害!!!!》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作者在文中举报资深媒体人章文性侵了她。

章文是谁?曾任《南风窗记者》,《瞭望东风周刊》主笔,新华社《环球》编辑部主任,《中国新闻周刊》编委……是受害女生导师的朋友,是她眼中很“亲切”的媒体人。
很快,更多人站了出来。知名作家,《新周刊》副主编蒋方舟出面指控,自己被章文摸过大腿。知名记者易小荷也在朋友圈里发声,自己曾被章文借机摸过大腿。
随后,越来越多曾经受过侵害的女生站了出来,揭发、曝光了一位又一位那些常人眼中的“正人君子”。
有人佩服她们的勇气,期待着一场中国版的“Metoo”运动,来为长期遭受侵犯而不敢发声的女孩们打破沉默。
愿意站出来的女性,当然是值得钦佩的。然而作为受害者的她们勇敢揭开伤疤,却还会因此被第二次羞辱,就像被骗的女研究生一样。
“男人性骚扰,一定是女人勾引的;
被性侵活该,谁让她穿那么暴露的;
女人没拒绝,就是她想获得好处,或者她‘贱’;
当时没有拼死拒绝就是女人的错,事后出来举报就是‘邪恶’或者‘别有用心’;
有名气的女人被性侵,是‘你名气比他大多了怎么可能被他欺负’;
没名气的女人被性侵,是她想要讹钱或者炒作自己……”
受害者承受羞辱、承受质疑,施暴者被人原谅、被人遗忘。
无数次放过恶人,无数次伤害无辜
心理学上说,人都有“归因”的本能,一件事有因才有果,所以对于公众而言,“人被伤害”这个果一定有一个因。
可能是坏人太坏,可能是被害人有漏洞。然而,大家更倾向于接受后者。
“如果她没有读书读成书呆子就不会被骗”
“如果她是正经人一定不会被性侵”
“早点回家就没事了啊”
社会心理学家 MelvinLerner 提出,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得知各种各样的人遭受不幸,但同时又需要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于是我们发明了“被害者有罪论”。
可能你也遭受过这样的伤害,生活里有很多这样的事发生,比如被偷手机。
如果有一天你把手机揣在兜里,然后发现它被小偷偷走了。你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别人试图向他们传达你对小偷的怨愤。
然而,你收到的会是什么呢?
“你为什么把手机揣在兜里?”
“你自己不小心还能怪别人?”
“为什么大家都没有被偷就你被偷?”
“你把手机揣兜里不就是在告诉小偷让他来偷吗?”
没有人站出来指责行窃的小偷,仿佛小偷偷东西已经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了。在这场犯罪里,被行窃者反而成为了被指责的对象。
“坏事发生一定是因为做错了什么。”于是,我们就在这样的自我安慰中,无数次放过了恶人,伤害无辜。
“你活该”不该放在受害者身上
开篇说的女研究生,被诈骗团伙盯上的时候正值毕业季,长期学业重压下的她,突然被恐吓:你涉嫌重大犯罪,会和杀人犯、强奸犯一起被关押45天。
随之而来的,是诈骗团伙密集、繁琐,看起来严格、正规的操作要求。
试想处于她的情境下,又有多少人,能不带一丝一毫的慌张犹豫,立即识破那些身经百战、深谙恐惧诉求的骗子呢?
振振有词的指责那些被性侵的受害者,一定是因为穿太少、穿太暴露的人,可以了解一下比利时举办过的一场特殊展览,叫你当时穿的是什么。
展出的内容,是18个大学生不幸遭遇性侵时身着的衣物。无一例外,她们穿的都是普普通通的衣物,大街上任何一个女孩都会穿的那种。
你还会认为被骚扰、被侵害是她们的错吗?
当受害者揭开自己的伤疤,说出惨痛的回忆时,却遭到攻击。无疑是在她们身上,又刺了一把把看不见的刀。
我们要做的是反复表态,不断支援,因为我们要穷尽所有方法告诉所有的受害者:不要害怕,错的不是你。
该承受惩罚的,是那些道貌岸然的施暴者,是那些骗子和坏人,不该是受害者。
“你活该”这几个字,无论如何都不该出现在受害者身上。
对自己说出的话多一份责任,便少了一把刀子插在别人心头;对不幸之人保有一份善意与理解,下一次规避危险的可能性便多了一分。
愿我们都不会再听到“受害者有害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