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那些事儿
原创 葱花真名叫张大力 我在人声鼎沸时
2025年04月05日 12:18 广东 听全文
比如很多工厂清明也是不放假的,尽管工人有三倍工资,但依然只是按最低劳动基本工资的三倍走。
有些工人会吐槽:这么一点工资就想要我们卖命,可恶的人民资本家。
一部分一人吃饱全家不愁的青壮小伙,你待遇不好钱给的不到位,我马上提桶跑路,都不带鸟你的。
有些工人“劳模精神”出来了:反正放假在家也没啥事干,上班,多点收入多好呀。
更多平平凡凡无所依凭的人们会说:没办法,这就是生活。厂里怎么安排就怎么干吧。
关于出口欧洲的CE认证,这都不过是花钱的事情,只要肯花钱,几乎不会被卡住的。
以前总觉得这种认证过于荒谬,简直就是一些国家敛财的手段。
但后面转念一想,觉得也是有一些“道理”在里头的:一方面他们可以增加财政来源,另一方面能够花不少的价钱去搞下这个认证,也表示这个厂家还是有点实力的,质量不至于过于粗制滥造。
有时候我们想不通的事情,给自己置换另一个身份去代入,或许就能想通了。
尽管我也知道这个认证公司的言外之意,但我也只是原封不动的把他的话转述给我的上级们。
对认证公司来说,几乎百分百可以确信的事情,他都给自己留有余地,我又何苦把自己的路给堵死呢?
而且最重要的是我的程序是“合理”的,在这里头没有任何人可以挑我的毛病。
瞧,有些事情尽管一整套流程看下来都非常合理,都挑不出刺儿,但就是有这样或那样说不上来的“不对劲”。
因为人性有一层,就是趋利避害。
在公司停了几次车,每次停的位置都不太一样。
当我每天加班结束准备回家时,我总能发现我的车耳朵或者后座门上,多了或这或那的新鲜出炉的“擦伤”。
我一直觉得我的车技已经“不堪入目”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同事比我还糟糕。
于是我只能无奈的拍拍我那小破车:“辛苦了,让你本就饱经风霜的身躯雪上加霜。”
我也不知道,这到底是说给我的车听,还是我自己自言自语自顾自话。
we≠me。
外向的(e),加点包容,就是“we”。
外向的(e),封闭起来,就是“me”。
这两者之间不也可以相互转换吗?
吃饭时,静静地听着同一餐桌上的同事聊天。
某同事(好像刚好00年),说自己年轻时一天转几个场都精力旺盛。
而后谈到公司某大客户过来,每次都会把我司的业务人员悉数喝倒。
我突然在想:这些人难道没有梦想吗?难道他们不想有更大的追求吗?为什么一定要沉浸在这一些所谓的快乐中呢?
但随后我马上明白过来:每个人的梦想和追求都是不一样的,不能说我的追求就是好的,别人的追求就是不入流的。
比别人多读了几本书,就觉得他人愚蠢至极,不正正偏离了读书的初衷吗?
而且“人”这个概念过于复杂,有些人可能胸怀大志,但面对现实,可能会选择忍下胯下之辱甚至忍受“宫刑”。
做一个勇敢的人,其实并不难,难就难在,有足够的勇气去忍受达到自己目标过程中的坎坷与白眼。
后来,我真佩服那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人,他们才是最硬的“风骨”。
厕所里的镜子正对门口,进出时都能“一览自己全貌”。
走近洗手,又能“见微知著”。
其实,无论一览全貌还是见微知著,都同样重要。
有人专统筹,有人精执行,彼此不分伯仲,密不可分。
又何必一定要夸前者有大局观,后者缺少格局呢?
打印机提示纸盒里没纸,于是我往里头添纸。
捣鼓了几分钟,明明已经把纸塞进去了,还是没能消除打印机上的提示。
于是请求同事的帮助。
同事把我放的纸挪到纸盒的旁边,事情就这样成了!
我就说只谈上调节塞入纸张宽度的“柱子”怎么挪不动,本该放在它左手边,我却放在了右手边。
突然想起某个深夜落地南京机场。
出口处有很多玻璃门都关上了,只见远远一处的大门还敞开。
下意识以为,夜太深了,只能从那边出去。
同行的人说:过去看看呗,看看有没有更近一些的路。
哪曾想,当我们靠近紧闭着的玻璃门时,门自动打开了。
原来是自动门。
偶尔,我会想起发生在南京机场的这个故事。
门是否已经被关上了,至少得走上去推开看看。
没落的步行街里头停满了机动车辆。
仔细一看才发现,不知道是哪个“鬼才”把入口处的阻隔柱给拆了一根,刚好可以让小汽车停进去。
有人带头就一定会有人跟风,于是那边俨然演变成了一个“免费停车场”。
我在心里啧啧“称奇”:什么人啊?这么缺德?(因为看着真不太像是政府的手笔)
但我马上想到当我开小车回家时,因为原本可以调头的路被防护带堵上了,我每次都得多跑1公里才能掉头。于是我几乎每次路过时我都要吐槽一句:哪个王*蛋吃饱了撑的难受?同时五六辆车并排走都没问题的口子你非要封了,怕风水冲撞你的庙?(因为一掉头,那边就有一个小型的交通管制所)
我是绝对不需要在那个没落的步行街里头停车的,所以我批判那个弄坏了“公物”的人,可以说是“张嘴就来”。
但我每次开小车,那实实在在的“额外”的1公里,也确确实实会让我“怀恨在心”。
瞧,在某个层面上,我不也是下意识考虑自己的利益所在吗?
对我有利的我百般“支持”,与我无关的我“正义感爆棚”。
这也是人性,别把自己想得过于清高脱俗。
我们在这些方面可以做得很好,可能只是因为,这个“饵”,并不是下个我们的。
仅此而已。
最近一段时间我总会想起“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不断碰壁总结来的“经验”,可能“少且卑微”。
但,功不唐捐,“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生活没有那么多“精英主义”,都不过是在各自的基础上构建各自的“堡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