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57.唐宋词解析:苏轼《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157.唐宋词解析:苏轼《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作者: 山中居士 | 来源:发表于2024-05-12 06:58 被阅读0次

          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空床响琢,花上春禽冰上雹。醉梦尊前,惊起湖风入坐寒。

转关镬索,春水流弦霜入拨。月堕更阑,更请宫高奏独弹。

译文:

琵琶声像琢磨玉器一样,声如春鸟鸣转,雹落冰下。醉倒在酒杯前,又感到飕飕寒意,如湖上刮起来的风吹入座中。

弹奏《转关六幺》琵琶曲,琵琶拨弦发出春天流水的声响,是一种流动的美感。五更将尽月落之时,更请弹奏高昂的宫调。

详细解读:

这是一首听乐词。听乐词由听乐诗发展而来。在包括音乐在内的唐代艺术全面繁荣的背景下,唐诗百花园中出现了听乐诗等新的品种。在众多的听乐诗中,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无疑是其中的精品,白居易的《琵琶行》虽非听乐诗,但诗中片段的音乐描写更为人所称道。宋词在抒情方面固然有自身的优长,而在题材领域却大抵承袭前代诗歌的余绪,听乐词也偶有所见。在东坡词之前,欧阳修的《玉楼春·即席赋琵琶》已开了先例。

开头一句便以琢玉的音响写琵琶声的清脆,接着以花枝上春鸟的鸣啭写琵琶声的悠扬婉转,又以雹落冰上写其质实沉闷;过片之后,再以弦上春水的流动写乐声的流美,以霜华人拨写乐声的凝重。综合地看,作者以一连串比喻写出了琵琶乐声的变化多端与悦耳动听,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乐声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是对前人技法很好地继承。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前后相较,同样臻于工妙。

此外,对主体感受的叙写以及环境气氛的渲染,也值得注意。这突出地表现为上阕三、四两句:“醉梦尊前,惊起湖风入座寒。”前一句实际上写出了宴席间听琵琶演奏时如醉如痴的感觉,后一句则渲染了当前的环境气氛:精妙绝人的琵琶声仿佛将湖风惊起,吹到座上,使人感到了一股寒意,——这应当是“冰上雹”的音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一笔衬托相比,也未必逊色。

相关文章

  • 【减字木兰花】买得一枝春欲放〔词四阕〕

    【减字木兰花】买得一枝春欲放〔词四阕〕 减字木兰花•青丝泪语(宋代:苏轼 韵格) 词/会飞的鱼(美篇大Ⅴ) 青丝泪...

  • 只与离人照断肠

    减字木兰花·春月 宋 · 苏轼 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

  • 苏轼被贬儋州

    苏轼被贬海南儋州时,仍能生活得从容自若,一首首宋词表达出其内心的旷达。比如《减字木兰花·立春》,显然是一首咏叹春日...

  • 每日手抄经典之宋词071

    【微公益】【995】【每日经典】【20180114宋词071】 减字木兰花·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

  • 减字木兰花——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 减字木兰花——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 【诗词赏析】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苏轼

    此文已收录至:诗词赏析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宋·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 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

    减字木兰花 已卯儋耳春词 [宋] 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

  • 减字木兰花·北国三月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又名“减兰”“木兰香”“天下乐令”“玉楼春”“偷声木兰花”“木兰花慢”等。定格为欧阳修《减字木...

  • 宋词|减字木兰花-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57.唐宋词解析:苏轼《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tu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