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一、原文(通行本)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xū)或吹,或强或羸(léi),或挫或隳(huī)。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二、译文
通过“为”的方式去取得天下,我看达不到目的。天下是一个神妙的器物,是不能采取勉强的行为的。有为者必然失会败,把控者必然会失去。
万物秉性不一,有的引领,有的跟随;有的柔和,有的急躁;有的刚强,有的柔弱;有的成功,有的失败。
因此,圣人会去除那种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行为。
三、拓展思考
本章老子再次阐述了“无为”的核心思想。主张去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行为。
行为处事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刻意、不妄为、不强求,成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无法取得长久的成功,究其原因,要么过于刚猛,要么过于柔弱。
网红明星是个好职业,但过于红火,往往会失去自由,甚至招来灾祸;可是很多人心中又都有一个明星梦。因此,网红明星羡慕普通人的自由、自信;普通人又羡慕网红明星的华丽尊贵、吸金如土。
钱是个好东西,但过于有钱,往往驾驭不了,滋生很多烦恼;没有钱,又无法生存,也会滋生很多烦恼。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过于追求美,可能会招致灾祸。所以,经常看到因整容失败而遗恨终生的报道。
谦虚是一种美德,但过于谦虚就变成了虚伪,给人一种老谋深算的感觉。
老子正是对春秋时期的社会乱象深有感触,所以才主张人们去除那种极端的、奢侈的、过于刚猛的行为。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两个同学,哪一个更贤明?”
孔子说:“子张的行为常常超出了周礼的范畴,子夏又经常达不到周礼的标准。”
子贡又问:“子张超出周礼的标准不是更好吗?”
孔子回到说:“超出和达不到,效果是一样的。”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过犹不及”。一件事情,做的过了头,或者做的不够,都是不合适的。
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有一部分却是殊途同归的,可谓“圣人所见略同”。
《孙子兵法》有云:“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沉静起来宛如未出嫁的女子,行动起来就像出逃的兔子那样敏捷。 一支收放自如的军队,打胜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这个世事繁杂的世界,你的失败往往源于自己的过犹不及,懂得收放自如,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