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戈在她的文章里,曾经提过她的阅读习惯,我印象深刻。她嗜读成癖,她每天要阅读500页书,如果当天有事耽搁了,没完成这个量,过后一定会补回来,不然会浑身不舒服。她的文章,信息量很大,很多人和事都是经过消化后,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来讲述,而且信手拈来,如果没有经年累月大量的阅读作为支撑,根本无法做到。500页,大约是两本普通的书的厚度,对于一般人来说,就算一天什么都不做,全部用来读书,只怕也读不完。而她要照常上班,还有小孩要养,没有成块的时间供她集中阅读,她就用那些零碎的时间见缝插针地阅读,去银行排队的间隙,等车的片刻,午休的短暂时光,还有睡前和晨起。当然这种阅读量也有速度的累积,最重要的是兴趣的支撑,如果不是真爱,大概也无法做到持久。
不管是阅读量还是持久性,都让我羡慕。我自认也算是比较爱读书的人,学生时代和工作后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但跟她一比,差距太大。我的阅读从来都是随机的,心血来潮的时候可以读到天亮,有时则几天都不会翻上一页,任由它蒙尘。其实读书也不是考试,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答卷上交,没必要这样的自我折磨,但自从玩这个每天雷打不动必须写一篇文章的游戏,坚持了27天后,我尝到每天坚持做一件事的节奏感和乐趣。如果给自己定个阅读量,每天坚持去做,应该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而且持续地写东西也需要阅读来支撑,算是一举两得。
我给自己定了每天阅读100页的目标,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不算长。其实以前也想过做过,但是没有做到持之以恒,原因之一大概是没有做阅读记录。今天做个小记,算是一个开始。以后除了写文,每天给自己做个阅读记录,算是监督,也算是自我鼓励。
今天阅读的书目,是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50页)和三浦紫苑《编舟记》(100页),一个是短篇小说集,另一个是长篇小说。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知名作家,以其名字命名的“芥川奖”成为日本文坛的重要奖项之一。三浦紫苑则是新生代的当红作家。
《罗生门》被导演黑泽明改编成电影后,获得更大的知名度。事实上,电影《罗生门》改编的只是其中的短篇《竹林中》,《罗生门》是另外一个短篇。《竹林中》,每个人的供词都不同,连缀起来就是一个相互矛盾的事故,审完所有人,只是让真相看起来更加扑朔迷离,谁是杀人凶手不得而知。作者冷冷淡淡的笔调,写尽了人性中当中的残酷与人与人之间难以信任的悲哀。
《编舟记》也改编成电影了,不过我还没看。小说的题材很有意思,写的是辞典编辑部的事故。有人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辞典,这个世界总有人跟你的活法不一样,这多好玩。作为辞典编辑的知识普及,这本书是个很好的老师,但作为小说,而人物设计和事故情节方面,稍显单薄,当然荒木老师除外,他是全书的萌点,虽然不是男主角。荒木老师衡量万事万物的标准,是以是否有利于辞典的编撰为标准,为了写好“三角恋”这个词条的析义,他鼓动他的下属进行“三角恋”,当然去游乐园玩也是为了写好词条的解释,吃饭睡觉读书等等所有的行为也不例外。他还能从马缔让一群人都沉默的爱好里发现他是编辞典的人才,那种爱好就是让人跌破眼睛的“喜欢观察乘坐自动扶梯的人”,你能从这爱好里理出与编辞典有关的因果和逻辑吗?反正我不能,但荒木老师听完后了然于心,确定马缔就是他苦苦寻觅的接班人,并且付之行动,立刻将这个人才从别人部门挖了过来。事实证明,荒木老师是对的,有意思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