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鲁迅,还记得备注的第一行,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那时候课本上有大段大段来自他的文章,《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印象中的也只剩睡成大字的胖阿长,书屋旁边儿时嬉戏的小花园和告别之后再无相交的藤野先生了。数十年后,又翻开这本寥寥十篇的旧日杂谈,竟能体会出一丝作者当日浩瀚胸襟中的波涛汹涌。
十篇之中,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二十四孝图》。
文章的的前两段只强调一点,凡阻碍白话者,死不足惜也。
作者语气坚定,无畏甚至带着愤怒,放下解剖刀那起笔的一瞬间,他就从来不是单单的文人墨客,几千年积淀出的层层糟粕,就是这只笔作为支点,艰难的却也坚定的在撬动。
中国千年文化中,百善孝为先。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
在先人看来,为孝者死又何妨。
作者少年时也想着要做一个孝子,直到看了这本《二十四孝图》,发现当个孝子,真的好难。
从前的孝,有时带着愚。
某家上有老下有小,节衣缩食也难以温饱,夫妻二人一商量,老人需要尽孝,那就把儿子埋了吧!
实在荒唐!
很难想象这是旧时给孩子看的典故书籍,普及度有点类似现在的十万个为什么。孩子们的心理阴暗面积该多大?
很幸运,这样的典故我们已经看不到了,《狂人日记》距我们正好度过了一百年,鲁迅也许不知道百年里中国发生了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真的,功不可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