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的言语有多甜蜜,就可以有多锋利。——安白
下午和男朋友出去散步,在回家的路上我跟他冷战起来。
事情的起因是,我们在讨论一个朋友的老板是哪里人,男朋友说了他的判断后,说了一句,“看他说话的样子,一定是个广东人。”
我不满他对广东人的这番评价,觉得他连带把我歧视了。于是对他吼了一句,"怎么了,你看不起。"
见我脸黑下来,他愣了下,随即伸手过来,捏了下我的脸,"我没有嘲笑的意思。"
我奋力挣脱他的手,大步朝前走去。
见我不高兴,他就在我背后,轻声喊我,试图把手搭在我肩上。我都没有理会。
最后,两人不欢而散。
回到家后,我的心情逐渐平复下来。回想起自己刚刚的行为,我有点愧疚。其实,我只是把这段时间发生的不愉快,发泄在他身上了。
我在微信上发消息给他,跟他讲明白我听了他那段话的感受后,他跟我解释说,他没有放心上,只是我突然吼他,他也觉得难受。我向他道了歉。
不到10分钟,我们又重归于好了。
自谈恋爱以来,我和男朋友间的斗嘴从来没有间断。他性格温和,经常让着我。我们之间有过大大小小的矛盾,虽然这些矛盾最后都解决了,但每次,等我们把话说清楚后就会发现,其实,那些误解和不愉快,是可以通过沟通去解决的。
这也是我今天,想要为你推荐《非暴力沟通》的原因。
1
和其他讲沟通技巧的书不同,《非暴力沟通》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能启发你,真正做到与他人良好互动。·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是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多年精神治疗中,他发现了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马歇尔博士称之为“爱的语言”,也就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整本书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述如何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带批评、指责;后半部分内容讲述的是,要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指责。
两部分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的沟通模式——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亦即,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观察,也就是客观描述你所看到,听到的部分
“我看到(听到)……
感受,表达你内心所想
“我感到……
需要,是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导致我那样的感受
“因为我看重……
请求,清楚地请求对方
“你是否愿意……
有个例子可以感受两者之间的不同。
当爸妈想让你去理发时,他可以这样说——
(普通沟通模式)“为什么还不去理发呢?”
(非暴力沟通模式)“你的头发这么这么长,我担心这会影响你的视线,特别是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去理发好吗?”
马歇尔博士还提到,在表达自己的观察时,注意少使用“每次,曾,总是,经常”等词语,而代之以具体的数字。
在和别人闹不愉快时,我们会倾向于用“你怎么总是这样”,“你从来都……”来发问,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对方感到你在指责他,于是会不满,继而引起争吵。更有甚者,会把关系闹僵。
2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有一章是讲“倾听他人”的,里面有个观点我很赞同。
在安慰他人或提建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想要的。有句佛教格言如是说,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每逢过年,家里长辈除了寒喧,通常不会忘记过问自己的工作,恋爱情况。或许跟性格敏感有关,每当听到长辈说“应该”这个词,我都会觉得不舒服。
读完这本书,再回过头来看这个词,其实挺讽刺的。
我们很容易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用自己所谓明智的建议,去建议别人该怎么怎么做。
有次一个朋友心情不好,打电话给我,电话里她说了好多话,而我只能静静地听着。她对我说,不用担心我,我只是想找个人倾诉一下。
在非暴力沟通的环境下,我们只需全身心地去倾听,在说话者说出自己的经历后,适时地表达“你感到……”,“所以,你想……”,这对说话者而言,一定是最大的安慰。
反过来,如果别人在我们需要有人陪伴的时候,能用心倾听我们,对我们就是莫大的帮助。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许多现实中的例子,也一直在反省自身的不足。
我想,我们可以试着改变自己与人沟通的方式,让自己学会爱和理解,从而更加靠近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