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园在我家的左侧前方,距离我家约五十米。竹园面积大约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当然竹园并不是整个平面的,而是由高低不同的几个层次构成的。
说来奇怪,我们村庄比周边的农田都要高出不少,每年春夏时期的涨水都淹不到村子里。但竹园却比村庄还要高出不少。像一座小山,但却也高不出多少,准确地说,更像是高出一点的大平台。
竹子在我们那边是常见的,但竹园的竹子不是那种在村庄里常见的柳竹(学名慈竹),而是那种漫山遍野胡乱生长的毛竹。但奇怪的是,我村河对岸的彭家村,他们村后是连绵不断的大山,但却没有这种毛竹,以前他们村在袁河渡口摆渡时,还每年都要来我村申请砍伐竹子作撑竿用。
每年春天,竹园就会在一夜之间,生出长很多竹笋。但因为竹园是属于全村的,是不允许个人采摘的,但总是会有人偷偷地干这事。每次看到剩下来的碗口大小的笋根,我们这些去竹园一玩耍的小孩总是会咒骂几声,但也只是徒然。
小时候,竹园是我们孩童的天堂。每当节假日,最常去的就是竹园。竹园的中间有一处较大面积的深坑,是大人做煤饼时采黄土形成的。春夏雨水较多,渐渐地就形成了小池塘。因为是无主的,有时候我们就会那里钓鱼玩,当然都是小鱼。更多时候,是在那个小池塘边找一个较高点的新土,挖黄泥做各种手工玩具,比如做解放车、手枪;或者碗、杯等。然后在旁边挖个灶台模样的小坑,就地取材,捡拾一些竹枝枯叶,把那些半成品加热硬化。待得干燥后再比较谁的更好,获胜者就会引来大家的赞叹声及羡慕的眼光。更有甚者,那些大一些的男孩,有些会偷偷地跑到田野地,摘一些毛豆,然后在那些灶台上,找一些被人丢去的瓦灌来煮着吃。
暑假的时候,除了在我家门前的柿子树下纳凉下棋,更多的是在竹园里面进行。大家各自铺上一张凉席,在那里下象棋、军棋或跳棋等,或者做暑假作业,或者看课外书。因为我一向学习比较好,且也较自觉学习。所以周边那些跟我同龄或少一些的小孩,他们只要跟我在一起玩,就像是领到了卸免牌,他们的父母也就放心了。
竹园的西北方向有一棵桐油树,长在竹园陡壁旁,为了争阳光,就斜着往上生长,这里就是我们另一个好去处。有时,不带凉席,也可以躺在丫字型的树干上休息或者看书。我在小学五年级看的叶圣陶写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就是在这上面读完了绝大多数的内容,这也让我记忆深刻。
傍晚的时候,大伙也在这里钓青蛙,因为这下面几米深处是一口小池塘,说它小,其实也有五六十平米,远不是竹园里面那口小池塘所能相比的。有些大人,还能在小池塘周边捡拾到一些鸭蛋,也是另一种惊喜。
待到慢慢长大,大约十一二岁的时候,我做的最多的家务事,就是帮家里放牛。偶尔放牛鞭找不到了,就去竹园劈一根毛竹的枝条,除掉分支,剩下主支,就是一根又长又细且韧性十足的赶牛鞭。当然劈竹条并不需要工具,只要抓住竹条的尾端,逆着竹条往下一拽,竹条就到手了。这时候的竹园不仅是一处风景,还是一种实用的工具来源地。
村委每隔几年还会召集全村人一起去分竹子,那个时候就比较热闹,毕竟竹子不会是一般大小,总有人喊不公的。记得1988年暑假时,就因为分竹子,我大哥还跟村子另一头的一户人家发生过冲突,那家有兄弟六人,都生得比较高大,其中还有两个是退伍军人,他们家老六刚退伍两年,就以为自己能行,就代表他们家出战,但只是三两下,就被大哥放倒在地。这些我在我的二十万余字的纪实体《随风记事》中“大哥的江湖”中也有写过。
整个竹园都被一条环形的水沟围绕起来,水从人工渠道流经过来,到了竹园就开始了分叉。一段向西北方向环形流淌,再经过我家门前约十米处,穿过马路下的隧洞,继续沿着马路右侧较小些的人工渠道向西流向田野。在不需要水的时候,水就从竹园分叉处向西南方向流过整个竹园,最后注入竹园西面的大池塘。其实这些池塘是三个大池塘首尾相连的,中间被几条马路分割开来,这些池塘也把村庄与田地分隔开来。
流径池塘的水沟,因为常年累积的不停地流淌,加上竹园本身就高出不少,使水沟已经像山谷一起深壑。竹园这一侧的谷壁,布满了荆棘,春天的时候,荆棘丛中,还会长出一些红色的果实,我们也常常摘来吃,是我们村庄不多的一种野果。也使得竹园平添了几份山野气息。
从竹园的另一角,有一条路可以连接到田地,但需跨过水沟,也因常常有人行走,就使得那段路面较低,已经跟外面一样平了。有时候,看着路旁侧面高出近一米多的陡壁,那上面有很多洞,据说那些洞里以前有过蛇出没。
跨过水沟,是一片平地,据老一辈说,以前那里还有一座较小的观音庙,但我没有亲眼见过。只是池塘旁边有一棵巨大的的樟树,需三四个成年人才可以合围起来。
这些都是我十几岁之前的事。竹园的黄土后来不让人挖掘,就有人转移到这里了。慢慢地,平台就变成了小池塘,再后来,小池塘的路因为牛和人不停地走过,就慢慢塌了,然后就跟外面的大池塘连成一体了,而那棵存在几百年的大樟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不见了。
竹园西南角上的那条路,就这样孤独地继续等待行人经过,但对面却再也不存在平台了,更不存在小路了,那里已经是几丈的深渊。
结婚成家后,每年回家,竹园都是我带领他们必须去逛的景点之一,然后给他们讲述着我与竹园的往昔。也希望那里以后是孩子们对于家乡回忆的一个锚定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