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阅读:第十六章

道德经阅读:第十六章

作者: 一叶枫红 | 来源:发表于2025-10-10 19:07 被阅读0次

一、原文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守静笃(dǔ):极、笃,意为极度、顶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达到极端的空虚无欲,坚守彻底的清静无为。]万物并作[作:生长、发展、活动。],吾以观复[复:循环往复。]。夫物芸芸[芸芸:茂盛、纷杂、繁多。],各复归其根。归根[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曰静,静曰复命[复命:归复本源,重新孕育新的生命。]。复命曰常[常:万物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的律则。],知常曰明[明: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规律。]。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宽容、包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二、译文

达到极端的空虚无欲,坚守彻底的清静无为。万物都一起蓬勃生长,我从中观察其循环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源。返回本根就叫“静”,静叫作复归本性。复归本性是万物运动与变化中不变的规律,认识和了解万物运动与变化都遵循着永恒的规律,叫作“明”。不认识把握永恒的规律,就会轻举妄动做出凶险之事。能够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生不会遭受危险。

三、解读

本章强调的是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状态,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

自失是静坐中自我躯体在意念中消失,一切知觉全无,但自我意念还存在。忘我是进入道的境界,自我意念完全被道的景象所吸引,情不自禁,不再有任何忧愁,只有纯净的灵魂。守虚至诚,守静至笃,以不变应万变,才能进入道的境界。在道境中观察万物变化所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的一般规律。

懂得了自然法则,认识到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恢复到本真状态,如此一来,才能按照规律行事,自我宽容,不以意气用事,做出有害生命的事情。

本章是老子对养生之道的阐述和论证。宇宙万物各归其根,然而归根必须复命。精须神守,有神守护的生命才会充满活力。总之,欲归根、复命,须守虚、守静。

在老子看来,无论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其基本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和“复命”,也就是回到一切存在的根源,一种完全虚静的状态。虚无是道的本体,运用起来是无穷无尽的。想要达到虚无,获得大智慧,就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虚静无为的本真状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阅读:第十六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hpts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