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喝普洱 夏喝龙井",此一句话的源头出处来自末代皇帝 爱新觉罗 溥仪的亲口述说。故宫博物院的那一个普洱团茶,就是所谓的“万寿龙团”。自光绪年间起,一直保存于故宫。但如果以一般茶叶的常识与知见来看,此个团茶早已过期。早该将其扔掉,何以还要保存呢?可见清代皇帝也知晓普洱生茶也需要发酵,清代时期的普洱茶都是"马背发酵和船仓发酵"的运输使然造就的。品陈弃新,让强烈的茶性及寒性苦意柔软下来,待茶叶酵变之后对身体才有益处。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历史的真相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高大上。所谓的"为国为民",基本上都出于各自利益上的争执。清王朝熄火覆灭消亡之后,却成了军阀们混战的天下。冯玉祥率军进了北京城,却为军响犯愁,派人去末代皇帝那里想寻点赞助费。可这位下岗皇帝溥仪竟然不给面子,一毛不拨。冯玉祥恼羞成怒,指派手下鹿钟麟于同年11月4日将溥仪赶出宫来,并于1925年10月10日成立了故宫博物院。那时故宫中的普洱茶叶依然有不少的储存,证明清代宫廷是有喝陈茶的习惯。清代的辫子皇族,喝的是普洱自然发酵茶。
在2007年秋天,笔者有幸在北京面见了溥仪的私人秘书,爱新觉罗 瑞仲。老先生当时已经九十多岁高龄,操着一口地道的老北京腔,口齿思维依然是清晰明朗的。本想问询一些清宫里的茶事生活,可不曾想到的是,老先生早年竟然没去过紫禁城。因为在他年少的那个时段,末代皇帝溥仪已被冯玉祥逐出宫来。老先生的身份是满州帝国皇帝的私人秘书,溥仪去东北之后,他才跟随去做了他的私人秘书,其主要工作是负责书写昭书。
清末,普洱茶制造的作坊生意日渐凋敝。愈来愈多的人割去了辫子,迈向茫然无知的新生活。云南石屏人在普洱茶事商贸上是发了大财的。昆明翠湖旁遗有一所称做"石屏会馆"的老宅院舍,便是靠普洱茶进京贩卖茶叶赚来的银子所盖建的。随着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整个易武茶区的制茶淘金者的美梦就此破灭。那些曾经亡命山林的淘金者们就此沦为了地道的山野村夫。
末代皇帝溥仪的命运最后是以一名花匠的职业身份了结此生,沦为一个地道的草民收场。从九五至尊的皇帝变为一名花匠,这需要多么高能的心理承受力啊,简直是人生无常的范列活物代表,一位皇帝的人生竟如此大起大落。人家皇帝都能尚且苟活,更何况一般的蝼蚁P民呢?每当遇到不如意的境逆时,吾就要拿出来比划一方,心境仿佛真的好上了许多。
"冬喝普洱 , 夏喝龙井",更形似美学上的一种追求。龙井茶的汤色呈现出清绿爽亮的视觉感受,仿佛可以驱逐炎夏热暑。龙井,毕竟是品鲜韵为首的炒青绿茶类。所以,需要抓紧时间入口。翻过年头鲜韵消失,喝起来便口韵无趣了。而冬日里,普洱茶的汤红倩影,仿佛倍感到温暖的彤之火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