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有志于学习英语的青年,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大概总是“应该怎样学”。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英语词汇”、“英语语法”之类,就是专掏这类青年的腰包的。然而,好像没有效,从“英语词汇、英语语法”学出来的青年,我们至今还没有听到过。有些青年是设法去问已经出名的英语高手,那些答案,还很少见有什么发表,但结果是不难推想而知的:不得要领。这也难怪,因为英语学习并没有什么秘诀,能够交头接耳,一句话就传授给别一个的,倘不然,只要有这秘诀,就真可以登广告,收学费,开一个三天包入门、三月包精通的学校了。以中国之大,或者也许会有罢,但是,这其实是骗子。
在不难推想而知的种种答案中,大概总该有一个是“多记单词”、“多阅读经典文章”、“多用经典的教材”。这恐怕也很不能满英语学习青年的意,因为太宽泛,茫无边际--然而倒是切实的。凡是已有定评的大出版社、经典教材、名师,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英语应该怎样学”。只是学习英语的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学英语”,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学英语”的。这“不应该那么学英语”,如何知道呢?“马克思在他的一本书《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卡里,对如何学习外语提出了一些建议。” ,答复着这问题--“当人们学习外语时,不应该把什么都译成母语。如果那样,就表明他们并没有掌握这种语言。他们使用外语时,应该尽量完全忘掉母语。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就没有真正地学到这一种外语的奥妙,也不能运用自如。”
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而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这样思想的教材,也缺少这样思想的教学方法,从幼儿到初中,以至到大学,莫不如此,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大部分人终究学无所成,只有一部分通过勤奋刻苦的努力才很费劲的考过等级考试,亦不得要领,出版社和教育机构为何不推广这种教育方法呢,从最根本的原因来看这会毁掉这么一个“赚钱的语言教育产业”,另一方面如此学习历史由来已久,语言学习照搬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殊不知误入歧途,劳民伤财,浪费时间岂不是谋财害命?
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没有这样的环境和遗产,是中国的青少年先天的不幸。
在没奈何中,想了一个补救法:电台上的英语节目、网络中的英文歌曲、英文的电影、英文的新闻,拙劣的小说,那事件,是也有可以学成一门语言的,不过那记事,那小说,却并非教材--这就是“不应该这样学英语”的标本。只是和“应该那样学英语”,却无从比较了。
(以上段落借鉴模仿鲁迅《不应该那么写》,深感英语学习何尝也不是如此?)
-----------------------------------------------------------
欢迎关注:爱指南 微信公众账号 (i-zhina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