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五连悦读】剽悍读书营文学原创文字集
我从未读过这样阴郁而又光明的书/《麦克白》读书感悟2

我从未读过这样阴郁而又光明的书/《麦克白》读书感悟2

作者: 也知也非 | 来源:发表于2018-06-02 08:19 被阅读185次

我已经两足深陷于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进,那么回头的路也是同样使人厌倦的。——《麦》

今天谈谈这本书巧妙的故事架构。

01 配角不变

《麦》创作1606年,是莎士比亚创作后期的一部悲剧,取材于贺林谢德的《编年史》。据说莎翁对《编年史》中的记载作了较大的改动:把年轻的邓肯改为年老仁慈的君主,让国王在毫无提防的睡梦中被杀害,把班柯描写为天性善良、诚实的大将,以突出麦克白的阴险狡诈和残忍,而原书中的班柯是同谋犯。

细想想,这个改编妙极了。

在书中,麦克白是备受赞誉肯定的英雄,所有人对他都很友好。只是因为预言和自己内心欲望的不断膨胀,他最终在毁灭的道路上一去不回头。

有一部改编的电影莫名地加了很多罪恶戏份在国王身上,什么调戏麦克白夫人啦,什么治国昏庸无道啦,然后麦克白有点被逼无奈转而起义的感觉。故事好像更精彩了,但对表现整个主题的深度有影响。

就像做实验,变量太多,就会分不清楚结果到底是哪一个变量导致的。

莎翁让故事中其他人物性格自始至终如一,正是为了更好的衬托出主角的变化。把班柯从同谋犯改成麦克白反叛的对照组不变量,更突出了麦克白与欲望斗争的悲剧性质。

一个短的故事,一定要有主角的外在和内在变化,不然别人看什么呢?但一定不要所有人都变来变去,那样会头晕。

按照这个理论,《麦》中其实有两个主角:麦克白与夫人。


02 主角的变

麦克白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出场时,他是一个人皆称颂的英雄。得知预言后,他陷在重重思虑中,既觉得弑君不义,又想要荣誉万重,内心矛盾犹豫。在夫人的怂恿下,他杀掉邓肯王,内心是慌乱而恐惧的。

这一阶段,他的行为虽不可取,但仍然让人有理解和同情。

接下来,他开始有计划地排除异己。买凶杀班柯时用的计谋虽然老套,读来仍叫人心寒。这时,他虽然还感慨“心灵把我们折磨得没有一刻平静的安息”,但却开始趋向坚定——“以不义开始的事情,必须用罪恶巩固”——多么可怕的转变!

这一阶段,他多么像电视剧中“善用权谋”的统治者,性格坚定,部署从容。尚能思考,是这个阶段的特征。

再往后,常常看见的幻象、内心的担忧折磨、外界的怀疑和反抗让他渐渐失去了思考能力。他迫不及待地第二次见了女巫,然后他说“从这一刻起,我心里一想到什么,便要把它立刻实行,没有迟疑的余地”,这已经是莽夫的特征了。最后他反复地强调生命有魔法保护,没有人伤害得了他,其实差不多疯狂了。

从常人变成魔鬼,是麦克白;从魔鬼变回常人,是他的夫人。

麦克白夫人的变化是隐性的。

这个女人一出场就把我吓得目瞪口呆。最狠毒的话都是她说出来的。

解除我的女性的柔弱,用最凶恶的残忍自顶至踵灌注在我的全身。

简直毛骨悚然!

她识人能力高,利用对丈夫麦克白性格的极度了解恰到好处地怂恿了麦克白。她甚至还利用了麦克白爱她这一点,说“我要把你的爱情看作同样靠不住的东西”,激得麦克白说“只要是男子汉的事,我都敢做”。

她冷静有谋略,给麦克白筹划好杀君后推到侍卫身上并及时灭口,在麦克白杀人后慌乱时帮助处理案发现场。

多么可怕的邪恶的人啊!难怪麦克白也要说“愿你所生育的全是男孩子,因为你的无畏的精神,只应该铸造一些刚强的男性”。

但做成功了王后,目标达成,她马上就发现和预想的幸福不一样。

费尽了心机,结果还是一无所得,我们的目的虽然达到,却一点也不感觉满足。

接下来,她一改之前兴致勃勃野心家的形象,只是尽自己所能去安慰丈夫,要他多休息(想想她出场时的表现,简直像钢铁侠到小龙女有没有),帮麦克白控场等等。

她不主动了,有点“心灰意冷”地继续之前的行为。邪恶地猜想,若她不改变之前“昂扬的斗志”,积极筹划,铁血政策下,麦克白或许不会落到最后那个结局。

但她毕竟是女人,压抑的恐惧和痛苦最终通过梦游表现出来,并因为精神失常而悲惨死去。

让人感慨的是,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在变化。要是麦克白夫人死后有知,看一看麦克白得知她死信时的木然,再看一看所有事情还没发生时,她一句“不相信爱情”就使得麦克白做出弑君的决定,会不会“悔教夫婿觅封侯”呢?

到最后,欲望取代了爱恨,只剩下欲望本身。

人生苦短,不义的事会毁坏已经到手的幸福。真正聪慧的女人,何必为了一个沾满血腥虚无缥缈的天下而放弃了可以依靠的那个温暖的怀抱呢?


03 命运的预言

古今中外,杀君篡位的故事并不少见。但这个故事就特殊在,它加入了“女巫预言”,使整个故事笼罩在“宿命”的神秘氛围中。因此,这个悲剧究竟是命运的悲剧还是性格的悲剧呢?

第一幕第一场,就是三个女巫单独的戏份。她们相约等战争结束,去荒野见麦克白。还说了这样一句话“美即丑恶丑即美”,我没有读懂。

第一幕第三场,是女巫和麦克白第一次会面,女巫用一种祝福的口吻(这个译本如此,不知原文怎样)预言了麦克白和班柯接下来的命运。很多人说,如果没有女巫,麦克白就不会有接下来的弑君行为。其实未必。

当时的麦克白已经战功赫赫、威名远播,得到众人交口称赞。邓肯王称呼他“表弟”,可见他的身份不仅高而且贵,是王族血亲。而16世纪苏格兰的王位并不是我们中国后来普遍认可的“父死子继”,而是议会选举制。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麦克白原本具备了登上王位的资格。

影响他登上王位的可能只有邓肯王的儿子了吧。

在麦克白杀死邓肯并嫁祸在侍卫身上时,邓肯王两个儿子目睹了父亲的可怖死亡后却惊慌失措,匆忙逃往外国,想要避开麦克白的毒手。从书中也没有看出他们有多么励精图治韬光养晦,一直到后来麦克达夫去找他们,三番五次请求,他们才打回苏格兰的。

这样的能力和性格,如果麦克白没有弑君,邓肯王寿终正寝后,他们是否能顺利当选国王?元老贵族们会放弃英勇善战雄才大略的麦克白而推选他们吗?那无异于弃了一头雄狮去扶两只小奶狗称王了。

要注意,莎翁把历史中年轻的邓肯王改成了年老的,这点很重要。要是邓肯那么年轻,让人看不到希望,麦克白的弑君也就有了一点理由。

因此,女巫的预言是不是可以这样解读:按照麦克白当下的成就,他原本就已经走上了一条正确正义的成王之路呢?

麦克白所说的“要是命运将会使我成为君王,那么命运会替我加上王冠,用不着我自己费力”,其实不仅是他优柔寡断性格的体现,也可能是自己命运的箴言。

但麦克白腾腾的欲火一旦从心底被表述出来,便不再能被熄灭。

他弑君登位,杀掉知道事情究竟的班柯,却又深陷在不义的精神错乱中。他诅咒女巫,因为她们的预言使得他“深陷血泊,难以回头”,必须得“用罪恶巩固”。但他又停不下手,不把主要精力花在治理国家将功赎罪上,整天搞暗杀和政治阴谋,在恐惧与欲望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于是就有了他主动去寻找女巫的第三次会面。

这一次,女巫的预言其实相当明确,不仅点出了麦克白会死于何人之手(非妇人所生之子),甚至还点出来军队如何潜伏而来(树林移动)。作为战场的老手和一国之君,麦克白只要稍微冷静一点,就可以轻松得知关键信息。然而没有,这时的麦克白已经又恐惧又疯狂。

整个会面中,麦克白几次打断女巫的话,每一个预言出来,他立马就抢过话头自己解说,使得明显的凶兆就这样被自己忽略。最终他如预言一般众叛亲离,悲惨死去。

命运虚无缥缈,可以把控的唯有自己的行动。

《大话西游》中,紫霞说:我猜中了结局,却没有猜中这个过程。女巫的预言其实也只是一个结局,一个片段的画面,而不是真正的过程。心有阳光的人看见的是光明,心有雾霾的得到的只是阴郁。


因此,与其说这是一个命运的悲剧,倒不如说这是性格的悲剧。

警醒世人,约束自己的欲望,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从未读过这样阴郁而又光明的书/《麦克白》读书感悟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vl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