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刘勇探索山西秘境,发现吕梁之首篇
从山西回来好几天,心绪一直未能平复如初。提笔写字,思绪万千,捧卷阅读,一目十行。心里想静静,静静却离我很远,总是惦挂着一件事,此次山西之行,收获颇多,山西老乡很热情,老天也一直厚爱着我们,就是这篇山西行的游记该怎么写啊。
山西确实是一座文化宝库。处处散落着珍宝,在大山里低调地熠熠生辉,就看你是否慧眼识珠,能不能认出他们。北京作家刘勇,年轻时勇于辞去待遇优厚的旅游杂志主编的工作,只身去探索山西秘境,多年来,一直在山西寻找中华文明遗迹,出版了好几本关于山西的旅游和建筑方面的书籍。他目前的状态是如果不在山西,就是在去山西的路途上。我是他多年的微信群的好友,朋友圈的粉丝。天天看着他朋友圈和公众号发布的各种山西发现,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有一天,他微我,是否参加他整合的队伍,一起去认识山西,发现山西?当然不会不为所动。然而心所动,束于行。直至今年七月,才机缘凑巧,有幸同行。刘勇老师的探索山西秘境已经是第四期了——发现吕梁。
我和闺蜜坐着卧铺去太原,足足一天一夜。清晨5点登上北行的火车,看着一片狼藉的卧铺,内心不禁浮想联翩。时间才是世界上唯一能让人放下执念,安心立命的存在。终于安全抵达太原。
在与刘勇老师的大部队汇合前,我们有一上午的时间自己消磨。所以决定去山西博物院看看。太原人都很热情,在他们的一路指引下,我们坐着漂亮的1路大巴车,车中间还端坐着漂亮的乘务员,找到一处早餐厅,喝着酱醋豆腐脑,吃着大饼和丸子汤,甚至舀一勺醋品尝,也觉得甚是惬意呢。山西博物院9点开门,我们在这里和神交很久的上海书友西卉会面了,西卉身材娇小,喜欢穿真丝旗袍,典型的江南人氏,温婉能干聪敏爱学习的小女子,和她平常在书法群里交流,北方大将军范的感觉不太一样。
跟着刘勇探索山西秘境,发现吕梁之首篇
山西博物院的收藏真是令人大开眼界,好多国宝级文物。一上午的时间真是不够,从夏商文明,看到西东晋,唐宋都没来得及看。貌似山西各地的珍宝,都被弄到这里来了。这个以后再说。
跟着刘勇探索山西秘境,发现吕梁之首篇
午餐时跟刘勇老师汇合,刘老师中等身材,一袭绿装,笑容满面,英姿勃发。我们这行同路人来自北京,山西,上海等地,当然,俺和闺蜜是湖南人。团队里有北京的中学教师和他们可爱的孩子们,有建筑专业的学者,有摄影师,还有新华社的记者,大都是跟着刘勇老师走了好几期的山西文化爱好者,我在其中显得很业余很业余,反正,俺就是来学习的。其中有一对地质老专家夫妻,八十多岁了,意志昂扬,精神焕发,比年轻人状态都好。我一直很是留意老太太,跟我是家门,头发花白,有些卷曲,被她梳理得整整齐齐,服服帖帖,比起我的一根胡乱编的辫子,随风飘散,人家可是精致多了。斑马纹的体恤衫,带蓝色图案花边的阔腿九分牛仔裤,身材瘦削,腰板直直的, 两位老人都穿着绿色徒步鞋,看起来很是时尚且文艺。
跟着刘勇探索山西秘境,发现吕梁之首篇
全程大巴车接送,司机是个清瘦的中青年,性格很好,总是笑眯眯的,服务热忱实在。
我们开启行程第一站,交城县的玄中寺。
玄中寺给我的感觉非常的古朴气派,幽沉静谧,真是个修行的好地方。就在院子里盘坐着,听着悠长钟鼓,伴随木鱼声声,念着心经入定,这是一桩佳事。
刘勇老师带着我们看建筑,飞檐,斗角,立柱,看壁画绚烂而宁静,看碑刻内敛而蕴藉,中华文化和历史全写在建筑里了。有一副刻在大雄宝殿外的墙刻,刘勇考证出来是金代皇帝和民间万松老人的唱和,便带出一段佳话。
跟着刘勇探索山西秘境,发现吕梁之首篇
跟着刘勇探索山西秘境,发现吕梁之首篇
跟着刘勇探索山西秘境,发现吕梁之首篇
跟着刘勇探索山西秘境,发现吕梁之首篇
跟着刘勇探索山西秘境,发现吕梁之首篇
跟着刘勇探索山西秘境,发现吕梁之首篇
跟着刘勇探索山西秘境,发现吕梁之首篇
被誉为国宝的碑刻被锁起来了看不到,但是可以看到散落在寺院各处的碑刻小庭都有各个时代的墨宝。赵朴初的墨宝也有好几处。大殿的楹联对联也都古朴端庄凝重非常好。就连村民写的春联也很是不错,笔笔中锋,不浮不躁,沉稳大气。人说山西好风光,男人能挑千斤担,女儿能绣万种花。山西人的文化底蕴也是配得上本地的好风光好传统。下一站,我们就去看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玄中寺寺院历史悠远,等级很高,是净土宗的师祖修行的地方。每一处都是值得驻足细读的地方,奈何时间有限,匆匆一别,不知以后是否还有缘再登三宝殿。
悠悠千年,飘飘白云。古树参天,钟鼓相闻。阿弥陀佛!
跟着刘勇探索山西秘境,发现吕梁之首篇
有关玄中寺科普如下:
玄中寺位于山西省交城县西北十公里的石壁山上,始创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建成于承明元年(476年)。因此地层峦叠嶂,山形如壁,故又名"石壁寺"。
从北魏到隋唐,玄中寺先后驻锡过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三大祖师,弥陀净土信仰从士人阶层迅速向中国民间流传,进而开宗立派,并远播朝鲜、日本,玄中古寺成为继庐山东林寺之后,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又一个祖庭。
北魏时期,高僧昙鸾(476-542年)晚年移住玄中寺,宣传净土宗要义,很多人皈依该宗。昙鸾所奉的《观无量寿经》,是净土宗三经之一。它是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
隋末唐初名僧道绰主持玄中寺,寺庙再度兴盛。道绰隋大业五年(609年),到玄中寺,因睹《昙鸾和尚碑》,被碑文中记述的昙鸾法师念佛往生所感动,此后他即以玄中寺为中心传播净土教义,提倡掐珠念佛。
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太宗李世民以其天子之尊亲临瞻礼,施舍"众宝名珍",重修寺宇,并赐名"石壁永宁寺",为长孙皇后祈福消灾。贞观十九年(645年),道淖在玄中寺圆寂。之后,善导回长安传播净土教义。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赐名"龙山石壁永宁寺"。 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由寺主慎微在寺内建"甘露无碍义坛",同西都长安的灵感坛、东都洛阳的会善坛并称为全国三大戒坛。
宋哲宗赵煦元佑五年(1090年)和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寺遭两次大火,烧毁大半,分别由主持道珍、元钊主持修复。
金末,寺院再度毁于兵火。
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元太宗赐玄中寺为"龙山护国永宁十方大玄中禅寺",此后便统称"玄中寺"。住持惠信在蒙古统治者的支持下,重兴寺院。太宗后乃马真三年(1244年),蒙古朝廷曾派使臣到玄中寺参加长达三昼夜的水陆道场,告天祈福。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惠信弟子广安做了太原路都僧录。在元朝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玄中寺达到了极盛。不仅寺内拥有大片土地、山林,而且所属下院多达40处。
明朝永乐、嘉靖和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玄中寺随封建王朝兴盛而兴盛,寺庙多次得到重修和扩建。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玄中寺也沦为废墟,僧众四散,文物流失。
1994年5月10日,玄中寺隆重举行佛教净土宗昙鸾、道绰、善导三祖师铜像开光法会。
2011年,玄中寺被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授予"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称号。
2012年11月,玄中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
建筑格局
玄中寺在中轴线上由南到北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大雄宝殿、七佛殿和千佛殿等殿堂,从低到高,错落有致,与山势融为一体。山门为单檐式门洞,正中是"永宁禅寺"四个古朴刚健的大字。天王殿为单檐歇山式,正中供皆大欢喜的弥勒佛像,两边为泥塑的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像。天王殿两侧为钟、鼓楼。天王殿往大雄宝殿的南道上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碑亭,亭内各立一通古碑。西边是唐代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建立的《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碑》。东边是元代至顺三年(1332年)重刻的唐元和八年(813年)建立的《唐石壁禅寺甘露义坛碑》。
主要景点
建筑
寺内最古建筑为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所建之天王殿、七佛殿、千佛阁、四殿三院,逐级升高,依山就势,层层叠置。此外还有钟鼓二楼、南北塔院、祖师殿、鸠鸽殿、接引殿、准提殿及僧舍、禅院、客房、斋堂等建筑散布各处;秋容塔雄峙寺东山巅,为宋代遗物。
大雄宝殿,正院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玄中寺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长约25米,宽约20米,单檐歇山式。正中供奉着阿弥陀佛木刻立像,庄严凝重,慈祥肃穆。阿弥陀佛是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被认为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因此,玄中寺的大雄宝殿不象其他寺院的大雄宝殿那样供奉释迦牟尼佛,而是 独奉阿弥陀佛像。大殿四周悬挂着十六罗汉画像,姿态各异,形态超脱。大雄宝殿西侧的院内,有祖师堂。堂内正面悬挂着昙鸾、道绰、善导三位法师的画像。这三幅画像是1957年9月18日日本菅原惠庆长老与高阶珑山为首的佛教访问团参观玄中寺所赠,是由日本净土宗大本山知恩院、增上寺和真宗本愿寺、东本愿寺分别绘制的。佛龛前悬挂着一对形制精美的幢幡,是1980年日本净土宗为纪念善导大师圆寂1300年来华参拜祖迹时赠送的。祖堂内还陈列着日本佛教界赠送的经书、法物、照片等礼品。
七佛殿
七佛殿上悬挂着"西方圣境"门匾,寺内供奉着泥塑镀金的七佛像,均为坐像。这七佛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
墓塔亭
墓塔亭阁式,单层石结构,全塔高2.31米,底座直径1.5米。墓塔取为四方形,塔基座为四方形莲花座,座上为四方形须弥座式的金刚宝座。束腰三面刻莲花浮雕。座上即四方形塔身,塔身上部由一组仰莲花托着冀角如飞的塔顶,是按中国古代建筑四阿顶的传统形式设计。塔顶上部向内收四层叠涩,其上又托着一组秀丽挺拔的卷叶。塔刹部分由三组莲花图案组成,上托一颗摩尼宝珠。全塔共108瓣莲花,表示念佛能除百人烦恼,得百八之昧。
碑刻
寺内历代碑碣48通。这里有北魏、北齐和隋朝的造像碑,唐朝的戒坛碑、寺庄山林四至碑、石壁寺铁弥勒像颂碑。此外,还有宋、元、明、清的碑刻数十座。其中有一块罕见的八思巴文圣旨碑,刻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正面是八思巴文,阴面是汉字正书。此外还有唐长庆三年(823年)的《特赐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记》碑,记载了玄中寺创建始末和特赐田庄的情况。
千佛阁外景
碑文不仅记述了玄中寺的兴衰历史,同时也为研究中国的佛教史,特别是研究净土宗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佛像
北魏延昌四年(515年)造像和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四面千佛造像,是寺中最古的两件文物,是研究玄中 寺早期历史的重要材料。并有宋铸铁弥勒佛及明代木雕佛像,俱为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的重要资料,也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具有参考价值。
北魏造像残碑上刻佛像,供养人与铭文。铭文为:"大代延昌四年岁次乙未十月庚午朔七日丙子却波村邑师比丘法欢合邑七十人上为皇帝陛下造石佛两区愿天下太平人民和顺愿从心。"
1954年,玄中寺千佛殿废墟中出土了宋朝鎏金铁佛两尊,对研究宋代铸造工艺也有所帮助。
寺庙保护
玄中寺获得新生,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为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妥善保存佛教文物,当地政府对寺内的殿堂、佛像和文物进行保护,并且从1954年起,对整个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重建了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殿和祖师堂等殿堂,重修了天王殿、山门、钟鼓楼、碑廊、东峰白塔等建筑。
1983年,玄中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文化价值
日佛寻根
净土宗在中国的出现则是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颇具革命性的大事件,它使博大精深的佛学理论简化到人人可以理解可以操作的程度。净土宗是佛教中国化和佛教世俗化的重要里程碑。
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国1亿多国民中大约有8000万人信仰佛教,而在8000万信仰者中又有4700万人信奉净土宗或者净土真宗。日本的佛教传自中国是不争的史实,而净土宗的传入缘于中国何寺、何人在日本似乎已有成说:高仓天皇安元元年(中国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日本高僧法然上人根据善导大师所著《观无量寿经疏》思想创立了日本佛教净土宗,因尊昙鸾、道绰、善导为净土宗之祖,并视三位祖师创办、驻锡、主持之玄中寺为其祖庭,但长期以来玄中寺何在却成为不解之谜。20世纪20年代,日本佛教史学者常盘大定博士历尽艰辛,多方考证,认定山西省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里的玄中寺为祖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