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17、18日,是杭州市域“中考”的日子。毫无任何意外的,我被领导派往兄弟学校监考。
按要求,当监考老师进入到“工作场所”后,所有的通信设备,如手机等,都得关机后统一交到考务组保管。这是纪律,不需要问“为什么”。
18号是周日,上午考“科学”。这门学科应该是咱们浙江省的“特产”,集合了原先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科目。其考试分值也是所有学科里最高的,总分为160分,所以考试安排了两个小时,从上午八点半开始,到十点半结束。
上午十点四十分左右,当我严格按监考要求完成所有工作回到休息室里,便打开了手机。开机的那一刹时,很多条信息一下子全蹦了出来。那热闹的场景,让我自己都感到很意外——啥时候开始,我这么一小老头也变得如此重要了?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上午九点多的时候,女儿给我发了个红包。下面还有一句话:老头子,父亲节快乐!——嗯?今天是父亲节吗?
下意识地回复了一句,“谢谢!”女儿很认真地说道,“不用谢的。自家人谢啥?”
还没从这份突然而至的“惊喜”中回过神来,便收到了老芊的祝福,“大叔,祝你节日快乐!”——满满的仪式感。
一种不期而至的幸福感,瞬间充盈心头。
客观地说,对于“节日”,除了结婚纪念日和她们母女俩的生日外,我几乎没有其他任何的“节日印象”。特别是对于那些所谓的“洋节日”,脑子里真的没有任何的印记。
而老芊跟我则完全相反,她是一个很注重仪式感的人,大大小小的节目,她都如数家珍。而每每对于她相对重视的那些节日,如“情-人节”啥的,更会有其特殊的方法,或是拐弯抹角的暗示,或是直截了当的明言。而这种暗示、明言的“最终结果”,便是让我给她发个红包。金额多少,倒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按她的说法,她需要的是,“是这种被人重视的仪式感。”所以只要那些名目众多、莫名其妙的节日一到,我差不多都会很机械、很自觉地在一家三口的“家庭群”里发个红包意思意思。——纯粹是一个下意识的动作,很多时候连祝福语都没写。按孩子的说法,“老爸可真穷——穷得只剩下钱了——多说一句话都不行吗?”
其实吧,这个“特殊的父亲节”对我来说,虽然有些意外,但却在情理之中。或许是因为长时间受老芊的影响,女儿姨这方面的“礼仪”,还是相对比较注意的。家里长辈的生日,或是一些特殊的节日,她都会送上她的一份祝福。几句话,或者一个小红包……而“父亲节”在她的心目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她肯定会很重视。
不过有一个问题,估计孩子一定不知道。6月18日并不是中国的父亲节,中国的“父亲节”是每年公历的8月8日,又称“八八节”,谐音“爸爸节”。这是在1945年全面抗战取得胜利的前夕,上海的有志之士为了纪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爸爸们”,而特别提议设立的,应该是全世界最早的“父亲节”了。这个节日不仅具有纪念父亲的“孝文化”的含义,更是与“九九重阳节”遥相呼应。但如今这个节日却被大多数国人所遗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遗憾的事。
在文章的最后再来说说“普通家庭需不需要仪式感”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持相对慎重的赞同态度。因为我觉得,这种“家庭仪式感”,既能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维系和信任感,又能增添家庭生活的乐趣、促进家庭的幸福感,从而营造出更温馨、更和美的家庭氛围,使得全家人朝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只要老芊喜欢,我必须得全力以赴的加以支持。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