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像一本书,如果你读懂了他们,那么相处起来就会轻松愉快,如果你读不懂,那么不好意思,鸡飞狗跳、竭嘶底里或许更接近你的生活。
如何才能读懂“孩子”这本变幻莫测的立体书呢?《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怎么听 孩子才会说》给出了答案。现在,就让我们一探究竟,看看日常生活中该怎么和孩子说,如何听孩子说吧。
先看一下本书的内容框架。

可以看出,全书分六大模块,分别从面对感受、鼓励合作、代替惩罚、鼓励自立、赞赏和做自己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该如何与孩子相处。
001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有4个技巧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1. 全神贯注地倾听。
当孩子跟你说一件“重要”的事情时,请给予你全部的注意力,认真倾听,这意味着你需要放下手头的工作或娱乐。
全神贯注地倾听,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爸妈很重视我”、“我很重要”,一个“被看见”的孩子,内心会充满力量和快乐,也会做得更好。
2. 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如“哦......嗯......原来是这样......”。
回应即承认,承认即接纳,接纳即疗愈。
3. 说出他们的感受。
孩子的语言能力有限,很多时候不能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感受,通过倾听并说出他们的感受,会让孩子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什么,从而有力量开始着手帮助自己。
4.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一个暂时不能实现的愿望并不代表不重要,幻想愿望的实现可以让孩子从心理上觉得愿望真的实现了。
记得有段时间陶陶天天想吃巧克力蛋,每次他提要求时,我都会说:“好希望现在有个大大的巧克力蛋啊,大到你能坐进去,吃起来一定很爽。”然后他就会很开心地想象那个场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002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父母:“快去写作业”、“快点刷牙睡觉”、“快点穿衣服”......
孩子:磨磨蹭蹭半天没动静.......
此番场景相信很多父母都不陌生。那么,该如何让孩子自发自觉地去做这些事情呢?
5个技巧可以帮助我们。
1. 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
“我看到沙发上有一只鞋。”
2. 提示。
“鞋子会把沙发弄脏的。”
3.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鞋子!”
4. 说出你的感受。
“脏沙发会让我感觉不舒服,因为我喜欢干净。”
5. 写便条。
马桶上边贴字条:“男生尿尿请把马桶盖掀开”。
虽然这些技巧并不能让孩子100%与我们合作,但,有所改善不是就已经很好了吗?
003 解决问题而非惩罚
当孩子犯了错或做了我们不认可的事情时,我们会本能地去说教、指责、威胁甚至谩骂,似乎只有惩罚孩子才能显示出我们在“教育”孩子,事实上,惩罚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抗甚至报复。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代替惩罚,从而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呢?
解决问题的5个步骤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做。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第三步: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
第四步: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第五步:挑出大家都接受且可实施的建议。
陶陶,我知道你很想看动画片,现在不让你看你一定觉得很难过,可是,已经十点了,我很困,想休息,怎么办呢?
经过讨论,确定解决方案是暂时不看,明天早点起床看。
004 鼓励孩子自立
培养孩子自立,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孩子终有一天要离开我们而独立,在此之前,我们做得所有努力不过是为了让孩子有能力独当一面。
有6个技巧可以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
1.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你是想先看玩玩具还是先练跆拳道?
2. 尊重孩子的努力。
我看到你为了打开瓶子,想了很多方法,最后终于打开了。
3. 不问太多问题(相信孩子)。
你回来了?太好了!
4. 别急着告诉答案。
你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你是怎么想的呢?
5. 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
我们一起上网查查吧。
6. 别毁掉孩子的希望。
你想当宇航员?很不错哦,加油!
005 赞赏孩子
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及时发现亮点去赞赏孩子,持续不断地进行赞赏,会增加孩子的内心力量。
有3个技巧可以帮助我们赞赏孩子。
1. 描述你所看见的。
我看见你在跆拳道课上很认真地在听老师讲,重复练习老师教的动作。
2. 描述你的感受。
你把抽屉收拾的真整齐,看起来感觉很清爽。
3. 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你虽然很累,不想刷牙,但还是坚持去刷了,这就是自律。
006 鼓励孩子做自己
有时,我们难免会给子的某些行为贴标签,这会让孩子加强这些行为,有时,我们还会按照我们的希望去塑造孩子,这些都会干扰到孩子,使其不自觉地去“扮演”某些角色,例如爱欺负人、乖孩子等。
有6个技巧可以帮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从而有力量做自己。
1. 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这个小乐高180多片,你自己拼装好了,我只是在旁边辅助了一下。
2.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
陶陶,你可以把这些纸整理一下放抽屉里吗?
3. 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的正面评价。
向第三人赞赏你的孩子,并且在孩子能够“无意中”听到的时候。
4. 以身作则。
说好吃饭不看手机和电视的,所以我每次都把手机放起来,相信你也可以。
5. 记住孩子那些特别的时刻。
上次吃完火锅,你把碗刷得特别干净。
6. 当孩子又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觉和期望。
陶陶,感觉很累的时候是不想收拾玩具,但我还是希望你能收拾起来,为你的玩具负责。
以上就是本书的大概内容,可以说是全方位阐述了日常生活中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面对孩子的各种状况,对我们读懂孩子大有裨益。
当然了,知道并不等于做到,事实上,即便知道了很多,情绪上来的时候依然会回到老路上去,正因为如此,才要刻意练习这些技巧,平时多加应用,慢慢地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模式,成为自己的日常用语,让孩子在这种“爱的语言”中长大,那么我们的孩子就天然地会用这些方法了。
父母的语言,就是孩子的母语,从这个角度来说,练习这些不是很值得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