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三年,曾国荃终于取得了南京的最终胜利,此时,距湘军成立已经十二年了。
湘军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
有书记载,太平天国是“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内战”,由于主要战场正是在中国人口最稠密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次战争中,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五省人口损失至少达到8700万人。战争的结束,标志着长达十四年的大规模屠杀和浩荡告一段落,大清江山恢复一统,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爱新觉罗氏的统治也得以继续。
在这件事情上,曾国藩可谓功不可没。曾国藩兄弟满心以为,立了天字第一号的大功,朝廷一定会立刻加以颁赏。然而朝廷却和他们考虑的并不相同。毕竟太平军灭后,十二万人的湘军变成了清政府最大的威胁,为了制衡曾国藩,清廷一方面快速提拔和积极扶植其他湘军将领,另一方面则大力打击曾国藩的嫡系曾国荃。
曾国群的部队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贪财能抢,一个是残酷好杀。破了南京城后,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大抢劫大屠杀,使曾国荃“曾老九”进一步臭名昭著,而曾国藩在经历了八年居家期间的“大彻大悟”后,不仅在个人居官的风格上发生了突变,对弟弟曾国荃在金钱方面的要求也开始放松了。天京之战之后,曾国荃一战成名,不过所成的却是贪名恶名大于功名美名。
对于朝廷的猜忌,曾国藩早就有心理准备,他熟读史书,精通易理,他明白一个人的地位、权势、声望达到顶点的时候,也就是要走下坡路的时候,这个时候稍微处理不慎,就会带来无法估量的危险,越是辉煌的时候,越要保持庆幸的头脑,处理好权和利这两个字。
于是,曾国藩果断地自剪羽毛,奏请曾国荃辞职返乡,并主动裁撤湘军。
曾国藩总结历史,得出一个结论,“自古握兵柄而兼窃权利者,无一不凶于国,而害于家”。曾国藩依靠这条策略,完成了政治上的退却,缓和了同清政府的矛盾,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化险为夷,渡过难关。
生而为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易,足以见得曾国藩历史经验的丰富、政治嗅觉的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令人佩服。
这样大包容的心也体现在他和左宗棠的恩怨情仇中。
平心而论,左宗棠的事业一路上都受到了曾国藩的提携,曾国藩督办四省军事后,将浙江军务全盘交给左宗棠,但湘军攻下南京后,左宗棠不满兄弟二人建功,加之一直以来左宗棠并不认可曾国藩的能力,一直带着有色眼镜看曾国藩。因此,抓住了一个小把柄后,并未与曾国藩提前沟通,而是直接上报给了朝廷,意图明显,要贬损曾氏兄弟的战功。
两人结怨之后,左宗棠每次接见部下的时候,总有一个保留节目,就是骂曾国藩,这些老部下很多之前也都是曾国藩的部下,经常听这样的话,心里都很不高兴。其实,左宗棠一生之中对朋友都不屑于用心交往,因此,先后绝交的朋友远不止曾国藩一人。
对比起来,曾国藩的人际交往就比左宗棠成功很多,他一生功业,多半受朋友之助。就算和左宗棠失和之后,曾国藩从未在公开场合说过左宗棠一句坏话,思想里也不和人议论,真正做到了“相忘于江湖”。除此之外,面对左宗棠的持续挑衅,曾国藩采取了两个对策,一是要求自己的亲朋好友和家人不要回击左宗棠,一面火上浇油,反而鼓励他们尽量与左宗棠搞好关系;二是对左宗棠的攻击不闻不问、不予回答。他相信自己的拙诚终能白于天下,不必花费精力做口舌之辩。
同治五年,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受命镇压西捻军,此次出征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筹饷。左宗棠平日疏于人际,只有少数几个省份尽力供应,但曾国藩不计前嫌,分内的那份军饷源源不断、稳定可靠地不断传输给左宗棠,同时,将自己最得意的部下刘松山交给左宗棠使用,令左宗棠大为意外。
这是曾国藩与左宗棠万年最后一次交集,却是头一次感动了左宗棠。经过这次,左宗棠第一次对曾国藩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敬重和钦佩,也是曾左关系的重要转折点。
看人看一生。曾国藩是圣贤,而左宗棠仅止于豪杰,这就是两人的根本区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