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的时候,我们都不自觉地会把自己当作宇宙的中心。这不是什么病态的表现,而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特征。我们总是倾向于从自己的视角来判断一切,觉得自己碰巧活着的这几千个星期,就是历史的关键时期。心理学家把这种心态称为“自我中心偏差”。
而破除了这种认知偏差之后,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反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哲学家伊多·兰道说:“我们不会因为一把椅子不能用来烧水、泡茶,就否定这把椅子。椅子本来就不是用来烧水的,所以做不到也没有关系。”同样地,要求每个人都成为米开朗基罗、莫扎特或者爱因斯坦,也是毫无道理的。
放下这种不切实际的期待之后,我们反而能够看到生活中那些真实而珍贵的意义:为孩子准备一顿营养丰富的饭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他人提供服务,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就算你想做一些不那么常规的工作,比如写小说,那么哪怕你能写出一本只能够触动少数读者的小说,也足够值得你骄傲、值得你欣慰了。人生得两三知己足矣。
只有4000周的人生实在太短暂了,如果我们总是把人生意义寄托在一些过于高大上的标准上,那大部分人的生命都来不及完成什么伟业。我们需要回到真实的日常体验里,享受和家人一起的时光,感受朋友之间的真诚交流,欣赏季节更替带来的细微变化。这些看似平凡的“小确幸”,在那些宏大的追求面前当然显得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已经足够让人惊叹了。
放下对宏大意义的执着,接受自己的渺小,反而能让我们更自在地活在当下,更从容地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许真正的松弛不是来自于实现了什么惊天动地的目标之后,功成身退,回归平凡,而是来自于从一开始就能够去欣赏和享受生命中那些看似平凡却真实、美好的时刻。
这就是我们放弃对时间的掌控欲,从而收获松弛感的最后一个启示。
告别匆忙,以松弛感拥抱4000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