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写这篇文章时还是秋季,而完成它却已经是冬季了,只能删了前面的关于季节的描写,直接进入主题了。
近来不知是凑巧还是怎么的,迷上了日剧《非正常死亡》和音频《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虽然是两个国家的作品,但在这两部作品中,我却感受到了同一件事情,体会到了同一种牺牲,同时,从不同的角度体验了一场关于信仰与现实的斗争。
先说说《非正常死亡》吧。该剧情的设定,是日本的尸体解剖率仅为20%,大多数人的死亡都按照自杀进行判定,未经调查,就草草结案,并且随之火化。被害者的灵魂得不到解脱,害人者的灵魂继续在人间游荡,伺机狩猎。
《非正常死亡》延续了日式电视剧中的传统叙述手法,先从发现尸体开始,一步步的寻找死亡的真相。只是这一次,不是从警察的角度,而是从医学专业的角度,虽然形式上有点像香港的《鉴定实录》,但基本上,警察在这里扮演的仅仅是抬杠或者善后的工作。女主角石原里美扮演的角色,本身也带有着某种象征意味,因为她是一家人里唯一的一个幸存者,而杀死她一家人的不是别人,正是她的亲生母亲。
也许是她母亲对于这个女儿有点不舍,又或者仅仅只是意外,总之全家均因母亲的一个轻生的念头,煤气中毒,将生命停留在了那个平常的午后。而石原里美,幸运的从死神手中逃了出来,却成为了无家可归的孤儿。或许,是因为她很想知道母亲想带领全家走向死亡的原因,或者她天生就是为了寻找死亡真相,总之,她承担起了这份重任,让死亡可以得到应有的尊严。
你或许会说,死亡需要什么尊严。说实话,我也不清楚。我并不明显的知道弄清楚死亡的真相,对于已经死亡的人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但,我想,至少可以给活着的人一个心理上的安慰或解脱吧。我们说是给死者一个交代,可是死者需要什么交代?或许这就是因为我没有信仰,但显然在《非正常死亡》里,女主有这个信仰。她愿意相信,了解死亡的真相,是对让死者瞑目的唯一途径,也是对生者,或者说对死者还抱有情感的人的一种可以达到释然目的的必要过程。她们从寻找死亡真相的过程中,与死者和解,同时也原谅自己。
具体的细节,我已经想不起来了,我唯一能记得的就是《非正常死亡》有非常阳光的色彩,即便是面对死亡,天空也是晴朗的,云也是白的,天也是蓝的,并没有很阴郁。仿佛是想给观看的人一种美好的假象,仿佛只要找到了死因,死亡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无论色彩怎么明亮,人心底的阴暗也是无法照亮的。死了,就是死了,是一种结束,或许也是一种开始。但死亡本身并不美好,死亡依旧令人绝望。
再谈谈《心理罪》吧。心理罪是一部很“血腥”的小说,里面各种死法层出不穷,人性的阴暗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仿佛可以看见阳光撒满的街道上,那深褐色的干涸了的血液的颜色。小说写的很好,我看得很入迷。或许每个人心底都有对暴力的渴望,对死亡极限的好奇,对他人心理的猎奇。在后来,我也逐渐能够理解,想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能够被后人所记得的人,是需要从身到心的磨练的。越是要有大成的人,就越是要接受普通人难以忍受的磨难。所以,小说的主人公方木,总是要受到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的背叛,还有一次次的死亡。在《心理罪》系列最后一本《城市之光》中,方木终于用自己的牺牲,来实现一次法制的正义,这也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其实挺需要勇气的,敢于把自己的生命当作法制公平的赌注,真是需要一点信仰的。
这不禁让我想到,我身处的这个城市,今年发生的大事,几乎所有公检法的大官,都落了马。这说明什么呢?我也不清楚,但,这或许是人们对法制产生怀疑的一种原因吧。
人生,需要信仰,需要非常坚定的信仰。但这个信仰不是什么神佛,而是自己对生活的一种信念,无论是对死亡真相的追寻,还是对法制公平正义的守护,都是我们内心不可动摇的存在。
信仰,是告诉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身处何种境遇,我们都要坚守我们所相信的,坚定不移,无论结局如何,无论牺牲什么,都要无怨无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