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幸福的生活,仅仅立志、勤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要落实到了习行之上,力行才是最艰难的环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践行的目的是什么呢?明儒邹德涵指出:“践行非他,解悟是已。解悟非他,实践是已。外解悟无实践,外实践无解悟。外解悟言实践者知识也,外实践言解悟者亦知识也,均非帝之则,均非戒慎之旨。”圣学就是做到在事上磨出洒脱来,而异端则徒有口能。
在事上磨,力行上过得去方见学力。宋儒范浚《答罗骏夫书》说:“处人所难处,始见学力至与未至。士当以弘毅自期,乃能任重而力行不怠,居困而心亨自如。”所以,获得幸福的生活,不在于认知什么道理,而在于身体力行。凡能够力行而不怠,才能坦荡面对困苦逆境而用心自如。现实生活中,说起来容易,力行不懈却难,非花大力气不可。
平常接触一些希望或正在修行的人,学有所得,言谈之间似乎道理都是明白的,徒能口说,凡学而不习,却大多自觉难以身体力行。
宋儒吕祖谦有语录说:“忧患中最是进德处,深味自致之语,识情性之极,而以哀敬持之,则心之本体,斯常存矣。”更重要的是,心性必须是在患难处磨练。宋代辅广先生说:“人不经忧患、顿错、困穷、折屈,则心不平,气不易,察理不尽,处事多率,故人须从这里过。”所以说,越不利的生活,越值得一过,孟子“苦其心志”,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云云之类,就是要通过人生困苦来磨练心志。宋儒陆九龄在《与李德远》书信中说:“古之君子,往往多出于羁难困厄忧愁之中,而其学日进。某独日以汨没,触事接物,习情客气时起于其间。”如何应对“习情客气”,除力行克之,别无他途。
明儒刘宗周也说:“必须乐而行惟苦,学问中人无不从苦处打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养尊处优,不能吃苦,所以遇事不能从容面对,徒生许多心理问题。还有一些人,爱在网上议论,个个都是正义的化身、爱心的使者,真理的护卫。但在行动中,却假话连篇、见死不救,充当冷漠无情的看客,正义、爱情和真理,统统抛到九霄云外。
因此,力行一路,乃是一帖救急良方,力行危难之镜,可以使危不害正。就说人们的平和之心吧,遇事难免会生气,甚至动怒,可见明白道理是一回事,生活践行却是另一回事。宋儒陆九龄在《答王汉臣》书信中指出:“身体心验,使吾身心与圣贤之言相应,择其最切己者,勤而行之。”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刻意而为的作为都是有为,不如自然而然的切己修为来得彻底。修身不是要证明给别人看,而是自证身体力行,改变自己的内在德性而不是外在装饰。当然,遇到问题,要能够从容应对,不可陷于其中而沉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