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水平领导力》,对应到日常的生活,有一些有意思的观点,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什么叫水平?先说水平,反面是大组织,CEO和实习生之间隔着十几层。其实我所在的工厂就是这样的,大组织,没有十几层,就是几十层。

我工作的是,一个把人看成机器的环境。你不重要,感受和情绪不需要关注,只要关注你有没有发挥这个岗位的职能,保证你这块的正常运转,不出错。那为什么还要学这个呢?
因为我觉得这不是合适的工作状态,我不是机器。我是人,在工作中,有一个发现就,是我从入职到现在半年,领班已经换了5个了,这是第6任。
平均每月一任,这更新效率确实有点高。这个工作哪儿都好,也挺顺利,就是比较费领班。铁打的营盘,流水的领班。我在想为什么是,这几个领班都不行吗?这是为什么?
其实我跟领班接触挺多的,这几个领班各有优势,而且做事很认真负责。工作能力没话说,不然也不会到领班这个位置。人际关系能力也很强。
直到我看到的这本书,就感觉也许可以从系统的思维,去考虑一下。不要单独的拎出来看这个人,而要看整体的组织,在组织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出问题的地方是怎么连带影响其他的地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价值,很真实,而且可以反复思考的问题,目前我好像没有答案。

回到这本书《水平领导力》前面说到了水平,接下来是领导力。在我所在的组织,领导力是领导本身的职务所带来的权利,推动事情向前走。
被领导只需要执行任务。在水平化组织里的领导力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项目牵头人,所以大家需要有能力定义问题,和同事对齐目标,临时拉好一支团队,把事情做好。
听起来这就是个很有意思的事,团队里没有固定的领导者。遇到什么问题,比如有个新项目,大家开一个会,各抒己见,选一套最好的方案。
由牵头者邀请同事,组成一个队伍,把方案落实。谁提出方案,谁想办法,谁组织队伍,谁是领导。首先,出谋划策的能力责任,对应领导力。
而不像现在的组织中,领导力、权力来自于职位。就像领班身处中心,上层有经理,下层有组长和各个员工。对组长和员工有天然的领导力,但也很容易被挖坑。
其次,参与人员不是强制的,而是发出邀请,你愿意就加入。就想玩游戏组队,同事可能会因为手头任务很多,或者不赞同这项目而选择拒绝加入。

筛选出不合适的人,才能让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高明,而且符合现代的文化和特征,毕竟大家现在都是互联网的原住民。
我好像更喜欢跟队友一起打怪,而不习惯,违背自己的意志,把自己作为保证工厂运行的一个螺丝钉。听起来这是一种高级,更让人向往的工作方式。
这管理成本更低。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每个人都很智慧,会根据当前的环境,自己的经验能力,所有的资源,做出能力范围内最好的选择。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逻辑。
这样更贴近生活,同时也尊重一个人作为成年人的决定。在厂里有时候就是不尊重的,比如劈头盖脸一顿骂,老板生气发火,整个办公室都是焦虑压抑的氛围。
其次是被动工作,老板安排一个任务,做,好像没什么意义,不做,又没法交代。核心本质是定义目标是上级的事,而我做的就是服从。
让往东往东,让往西往西,可能一天内往东又往西。这样压抑又消耗,不消极怠工,那奇怪了。是种纵容和允许别人对我的伤害,这好像才是反常的。
老板要求是用头去撞墙,要撞三次。本能的觉得这种要求很蠢,可又没有办法,谁都不愿意撞,明知道没结果的事。

书中给出一个观点,我在这里工作,是出于我的选择。自己的选择就要自己负责。有个准则不是公司的立场,而是你的立场。
我来公司一方面是为了公司的目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的目标。我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自己的薪水来到这里。
其次要确定边界,这个水平化的组织没谁不行?谁是利益相关者?协调好这两个问题,选择高效有能力的人,好像组织一次工作也不难。
水平化组织并不是谁都可以,不是怎么都行,需要有边界。在心理看来,边界有着独特的意义。
最后建立触发日志。如果在某一天因某件事持续情绪长达几秒,那有可能是你在这件事情上感觉到了被侵犯,你的边界被对方不礼貌的跨越,时间长了会引发怨气。
记录和反思这些情绪,我觉得对任何人来说,都有很大价值。自我剖析,更多了解自己,理解别人,一条必经之路。
总结:1.水平领导力,区别于层级森严的组织,更强调平等,彼此尊重。

2.问题发生有可能不是因为某个人,而是因为组织系统的运作。
3.明确边界,建立触发情绪日志。
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