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依旧记得高中宿舍发出的微光,我和舍友在挑灯夜读的日子。每当我们熬不下去的时候,总想着上到大学就好了。接着搬出一大堆鸡汤式的人生教案说“坚持下去,才看到光”。那会总觉得,自己在一个劲地跑,跑在一个白色大道上周围都是黑色的,唯一向前跑地这条路是透露着一点点微光。每当累和无法坚持下去的时候,总有一碗合适的“鸡汤”在等着我。
喝下之后,我继续奋力向前。记得还会把那些人生励志的句子抄下来,反复咀嚼,似乎这样能够吸取到一点点精华,对那些恐惧有了一点底气。高三的模拟考试,我的成绩总是起起伏伏,支撑着我是这些“金玉良言”。那时候这些给予的力量是无限大的。
凭借着鸡汤式的励志学习,考上大学。可是上了大学,这些人生励志篇章的激励作用不再明显了。
鸡汤式的语句告诉我,要不断尝试,找到自己。但我却忘记了初心,我始终还是一个学生。
大一那会,我看什么都是新鲜的,无论什么都愿意尝试,周围的朋友都觉得我变了一个人,开始变得活泼、积极起来。参加了很多社团,把我整个空闲时间都花在了社团生活。直到期末,开始复习时候,我竟然变成临时抱佛脚的人了。整个大一,都是这样浑浑噩噩的生活着,虽然还会喝几碗“鸡汤”,活成了“鸡汤式”的励志模样,但是没能活成里面的人生励志篇章。
可能大学都会经历这样一段不知所措的时间段吧,大二转了专业之后我好像找到方向了。退了很多社团,报了个适合自己目前专业的社团之后,开始勤勤恳恳起来,一心想着,自己半路出家,一定要快步跟上才行。熬夜写稿件和伙伴“争吵”稿件的内容,一边码着“好的,好的,这样改,我再改改...”。心里其实挺难过的,可脑袋依旧在绞尽脑汁地找到准确的语言来写出一篇温度的新闻稿,一点停下来喝鸡汤的想法都没有。经过很长时间的历练之后,绩点和日常业务能力,得到了小小的满足。
回过头再想想,内心得到了满足,那份打心底的认可自己,不再是胡乱参加社团活动得到的满足,而是我可以做到这些,并且能得到这样的成绩。在熬过很多个夜晚之后,发觉自己找回了真正的热情。我不用喝什么“鸡汤”的文章,却升级变成了2.0的自己。
有很长的一段我都在否定那些鸡汤式的话语,觉得都是成功人士的傲慢话语,恶俗的想,那只不过是,成功的后话而已,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这些“金玉良言”,要是我哪天成功也能这样说。
这些只不过是激励自己在跌起来后的第一步,而后面的每一步都是靠自己脚踏实地和靠内在的坚韧和内心承受力去走,在此过程不断的认识自己。也因此,我开始思考哪里还要补足,去思索这件事情的本身,不是空喊口号了,不会停留下来喝一碗鸡汤再继续前行,前行的步伐加快了。
虽然不再喝鸡汤,但是还是会认可一些人生道理,只不过不再认可精神胜利法了,比之前的自己更加脚踏实地了,会认真地审视自己,就像转专业,鸡汤所带来“假式坚持”并不能让我坚持下去学原来的专业,我开始审视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认清自己,毕竟不是所有的99%的汗水都能换来成功的。
不久前看到过一句话,有点矫情但还算是在理的“原本我们渴望喝一碗带肉且有营养的鸡汤,后来才发现这是一碗带有鸡毛的伪鸡汤。”高三那会的“鸡汤”,总让我觉得未来可期,成功就是一步之遥,可它只告诉我要怎么做,要如何鼓起勇气。
现在的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在那个时间点,对未来世界没有可观模样的时候,我需要这份诗和远方,它在某一时刻可以安抚那颗动荡不安的心。大学之后,对未来有了较为实际的规划,看待问题有了一定的深度,不再是教课书式的认识世界,学会了用自己现阶段的视野,去洞察、思考这个世界,对未来的样子有了一定的认识,开始看到周围“黑暗地带”微弱的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