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以肖培东老师教学风格设计的《诫子书》教学简案,聚焦文本细读与课堂生成,突出"一字立骨、三问穿珠"特色:
一、起:素读入题·抓文眼(8分钟)**师**:(微笑)读完全文,哪个字最先跳进你心里?(板书学生说的"静""诫""悲"等字)
**生1**:"静"字出现了四次,特别显眼。
**师**:好眼力!(圈画四"静")如果给文章改名《静子书》,同意吗?
**生2**:不同意,原标题的"诫"有警告味道。
**师**:把"诫"字换成"爱"呢?比如《爱子书》。
**生3**:太温柔了,像妈妈写的,诸葛亮是严父。
**师**:严父写"静"字,是否矛盾?(轻叩黑板)
二、承:深读解意·品矛盾(25分钟)
**师**:(轻声)再读"静以修身","静"的反面是什么?
**生4**:是"躁",后面说"险躁则不能治性"。
**师**:"险躁"为何比"急躁"更重?看注释,"险"字何解?
**生5**:注释说是"轻薄",但感觉像走悬崖。
**师**:(点头)把"险躁"读成重音,体会父亲的心跳。(示范读)
**师**:军事家为何不教儿子"勇"而教"静"?联系《出师表》"临表涕零"。
**生6**:他北伐压力大,怕来不及教孩子做人。
**师**:所以这封信是......
**生齐**:是倒计时的父爱!(板书:倒计时之诫)
**师**:(沉吟)"悲守穷庐"的"悲"字,换成"独"字好不好?
**生7**:不好,"悲"字有哭腔,像父亲最后的叹息。(生自发模拟叹息声)
**师**:请用叹息的语气读这句话。(生读,全场静默)
---
三、转:活读入境·悟深情(10分钟)
**师**:(凝视学生)如果你是诸葛瞻,此刻最想对父亲说什么?
**生8**:您别担心,我会慢慢长大。(哽咽)
**师**:可历史中的诸葛瞻最终战死绵竹...(投影史料)现在重读"年与时驰",感受有何不同?
**生9**:原来父亲早知道来不及,这是用生命写的信!(自发鼓掌)
**师**:(轻声)今天我们该如何读"静以修身"?
**生10**:在快时代做慢功夫,比如写作业时不刷手机。(生笑)
**师**:那就把"非宁静无以致远"刻在课桌上?
**生11**:不,该刻在心里。(板书:静水流深)
四、合:诵读传情·续文脉(2分钟)
**师**:(抚卷)让我们用成都武侯祠的雨声作伴,齐读这封穿越时空的信......(播放雨声音效,师生共读,声渐低)
板书设计
```
诫 子 书
静←→险躁
(倒计时之诫)
静水流深
### 肖式特色体现:
1. **素读奠基**:从学生初感出发捕捉文眼,避免先入为主
2. **矛盾开掘**:通过"静/躁""诫/爱""悲/独"三组矛盾激活思维
3. **读法浸润**:四次朗读层层递进(素读→情读→史读→心读)
4. **史料点睛**:在情感巅峰处介入诸葛瞻结局,升华文本重量
5. **留白艺术**:结尾雨声中共读,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设计无需多媒体支撑,一支粉笔、一张嘴即可实施,真正实现"浅浅地教语文,深深地扎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