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4詹晶明聊爸
玩具对于孩子来说,是伙伴,因此被孩子赋予了极为丰富的情感诉求,但玩具对于父母来说,却是教具,总是希望这些玩具能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和价值。
这个天壤之别的差异,听起来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实际上,却导致了亲子关系的冲突和亲情依恋的疏远。
为什么呢?
孩子把玩具带到他的世界里,是因为我们不停地告诉他——这是你的玩具哦!这是你的车子,这是你的小娃娃,这是你的积木儿,这是你的……,于是孩子就按照自己的喜欢,选择性地将其中一部分带到了他是世界里。
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发现:有的玩具会被孩子当成自己的伙伴,或者被当成自己的孩子,或者被当成自己心目中的护佑将军等来对待,但无论如何,孩子都会自动成为这些玩具的主人,成为所有这些玩具的指挥中心,他会很享受控制这些玩具的快乐和情绪交流的自由。
因此,孩子自然地认为这些玩具是完全听从他命令的,是可以随时与他们玩耍的,是绝对服从他期待的安排的。所以,在孩子的眼里,积木就是用来随意堆砌,然后推倒的零碎块儿,推倒时的响声和堆砌很高的造型,都是他内心主宰的选择,只要他高兴,就可以一直这么重复着玩。
但是,当我们的父母将这玩具积木赋予了更高的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时候,我们就会希望我们的孩子,能以积木为中心,强迫性地,或者引诱性地要求孩子认识积木块的大小不同,颜色差异,以及积木可以搭建的房子,桥梁,轮船,码头,甚至大钟楼的方法和造型。
如此一来,孩子能否将积木搭建成我们心目中的造型,就成了控制孩子玩积木的力量和权威势力,如果孩子一次一次地搭建失败,或者反抗这类搭建,不愿意被这个玩具控制住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就很可能会受到来自父母的威胁——你如果不听话,不愿意这么好好玩的话,我就不会再给你买玩具了!或者,我就不会再陪你玩了!
望子成龙的父母,总是容易将孩子与玩具的地位颠倒过来,他们更容易关注玩具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而忽略孩子的兴趣和愿望;他们更容易关心和研究玩具的教育可能性,而忽略观察和体会孩子内心情感的需求和天性的欢乐。
我们是否注意到过,我们特别关注的,认为特别具有教育价值的玩具,往往都是被孩子嫌弃,抛扔,甚至砸坏的玩具,我们有时会觉得很失望,但我们几乎不会反省,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功利心造成的,是我们将原本很可爱的玩具变成了孩子的敌人的。
当孩子把我们关注的玩具当成敌人的时候,就是在对抗我们的期待!我们与孩子的的亲子关系和依恋关系,就在此处开始悄悄地瓦解了。
如何玩呀?
把玩具交给孩子自己玩,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观察孩子如何玩,体会孩子玩玩具时的愿望和他为玩具分配的角色,或者任务。
有时我们会看到孩子,把我们给他的车子,一次一次地抓到手里,然后扔出去,很开心,他完全没有在意,手中的玩具是一辆小车子,是可以用它的轮子在地上跑的。
他需要的是把手中东西扔出去的快感,于是,我们可以为孩子准备其他的更方便手握的玩具(与小车的大小,手感差不多的东西),在他捡回小车之前,递给孩子扔。
我们还可以陪孩子一起扔,看看谁扔得更远,甚至可以爬到孩子的对面,与孩子相互扔,总之,就是更多的夸大孩子的愿望满足,阻断孩子错误玩耍小车的行为(而不是在此时指引,教导孩子正确认识和玩耍小车)。
什么时候可以教孩子正确玩耍小车?
当孩子在地上爬行的时候,你可以玩小车,利用小车在地上快速前进的功能,与孩子进行比赛,看看是小车快,还是孩子爬得快。然后,就是看看孩子推小车在地上跑得快,还是我们父母在地上爬得快——哈哈,总之就是要展现给孩子看到:车是在地上跑的,爬得快的玩具。
这样与孩子一起玩玩具,我们关注的重点将永远在孩子的身上,玩具始终都不过是孩子成长的伙伴、附属物而已。这样,孩子的内心,对父母爱的获取就会拥有充足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不会去担心玩具比自己重要,也不会被玩具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所控制。
这样孩子会更爱玩具,当然最重要的收获是:我们的孩子将完全沐浴在父母爱恋的阳光之中,自信而富有力量地健康成长!
加入《聊爸》家庭教育志愿者团队,可以获得更多专业的指导和培训,申请者请加管理员伯约先生微信:139 2887 5330(微信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