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便是前后14个短篇都在体现的“今昔之比”。
扉页引用的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分明就点出了“今与昔”这个主题。且,明显显示出了“今非昔比”这个现实。
《台北人》中的“昔”被作者夸大美化,代表美、爱情、梦想、希望、光明、信念、理想、生命、活、荣耀、秩序、纯洁、干净等。而“今”代表丑陋、西化、腐化、腐烂、衰老、枯萎、物质、肉体、混乱、绝望、麻木、衰落等。可以说,作者是完全站在“过去是美好的”这一观点上来撰写的。
作者不论是社会观、文化观还是个人观都是尊重且尊崇中国旧时传统文明,纯洁的以思想为主体的、不包含肉欲的,过于干净的观念。鄙视西方现代化机器工业发展带来的物质文明,唾弃凉薄的人情世故。同样不爱时代带来的变化,无论是时代的,还是人情的。
而这些“今非昔比”中更体现了一种人类生命之“有限”和“无能”。
人,受限于命运。从14个短篇里,都能看出作者是相信“命运轮回”这一说的。他相信,人,抵抗不过命运。命运之手操控人的一生,翻手为雨,人们在命运面前显得那么渺小而无力。无论是死亡或是掠夺,我们都只有含血吞下,继续的生命里,我们肩负着这一无法愈合的伤口前进,无论有多么困难,我们都只有前进,必须前进。当然,这是其中一种选择。这是选择背负过去但身体活在当下的人的选择。文中有另一种人,他们的思想和身体,都活在过去,他们与时代抗争,不跨出前进的步伐,坚定地守在昔时的一亩三分地,留恋那里的人或事。这是书中两种不同选择的人。(角色)
所有人的过去,都是发着光的。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平凡人,他们的过去,都有他们这辈子都不想忘、也不能忘的美好的、珍贵的过去。正是那些弥足珍贵的过去,才使他们如今有了活下去的意义与勇气。是他们生命全部的意义。所有人都在拼了命地抓住当下与过去有那么一丝相像的气息,死命拽住,不肯松手,用尽全身力气去攀住那根救命稻草,仿佛那是空气之于生命。其实,这些现象表面看似相同,实则迥异,这正是让读者心生怜悯的地方。这些人,是这么的可怜,亦可悲。
但我认为,作者白先勇对于这些“不肯放弃过去”的人的态度,虽有批判,但,同情远超讥讽。从头到尾,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这些“脱离现实”的人,作者给予适当的讥讽,但,更多的是喟叹和怜悯,甚至敬意。
个人认为,放下过去是一件极其难得做到的事。那些过去的人,事,物,曾经在你的生活里激起惊涛骇浪。或许是一个你爱过的人,他的一撇一笑,他的眉梢眼角,都能牵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或许是一件重重地伤害过你的事,不用回想就能再次狠狠地刺伤你,那些不堪回首的镜头一辈子都难以忘记。或许是一个承载回忆的旧物件,看着它,就能回想起那年那月的我们曾经游走在那条街,做着年少轻狂的事。无论是美好或伤疤,都是刻在骨子里的,想要放下,谈何容易?
而在文中“今”与“肉”相关,“昔”与“灵”相连。在《台北人》中,这几者互相对立,绝不相容,极具张力,近乎撕扯,将小说的吸引力达到极致。阅读时极其能够带动读者的情绪。与其他从观点出发的小说完全不同的是《台北人》能够在表达观点的同时完整且极具吸引力地叙事,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而文中人在“灵”与“肉”发生冲突且俱灭亡之时,这个人,也就彻底死亡了。这14篇短篇中,时常过去是“爱”是“灵”,现在是“欲”是“肉”。基本上是这个模式一直在撰写。
作者给予最多同情的,是活在过去,抱住“灵”,抱住“精神”的一类人。可以看出作者的理想主义。他鄙视那些只有“肉”的人,而他也同情那些迫于生活不得不偶尔拥抱“肉”的人。
而作者惯常在14篇短篇中都用痴狂、堕落、衰败、死亡等现象来描写大家族的衰落过程,映射一个上流社会的解体,继而继续映射一个时代的崩溃。
作者的小说里,爱情与青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以上文中部分观点参考欧阳子《白先勇的小说世界《台北人》之主题探讨》)
作者白先勇作为白崇禧之子,有着先天的优势,体察时代变迁,体会社会变动。循着政府更替的步伐,他有着比常人更深层次的体会和感想。他把这些都融入了小说之中。但却没有一篇文章是讲“时代之大故事”,都是讲活生活在这普世之中的普通人的点点滴滴。将时代更替、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变化、心理活动结合得非常巧妙。
实在是一本值得好好品鉴的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