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往塔尔寺的路上,还有一些寺庙,但是几乎都名不见经传,这里不作赘述。

塔尔寺是先有塔后有寺的,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我也是通过陈姐娓娓道来的有关塔尔寺的传说才知道的,陈姐的介绍不亚于专职导游的讲解,绘声绘色,传说中的每个场景和人物就好像一幕幕电影从我的眼前走过。我问陈姐,对于西藏佛教的那种穿红色衣服的人具体应该称呼他们为僧人还是喇嘛,陈姐说在青海,当地人都习惯性称呼他们为“阿卡”,后来我看了一些资料才知道寺院里的阿卡,也就是穿红衣服的,不是所有的都叫喇嘛。陈姐叮嘱了我们进寺之后的注意事项,还告诉我们这个时节是看酥油花的最好时候,嘱咐我们一定不要错过,让我对塔尔寺的神秘更加向往。
塔尔寺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相传宗喀巴于藏历1357年10月10日诞生在“宗喀”(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故人们尊称他“宗喀巴”。宗喀巴从小聪明过人,3岁进夏宗寺受近事戒。7岁入夏琼寺受沙弥戒,在此随高僧端智仁青学经9年,16岁离开夏琼寺徒步赴卫藏学法,后来到后藏,朝拜各派名寺,遍访高僧名师,刻苦研习法学,29岁在雅隆地区南杰拉康寺受比丘戒。34岁时对佛教密乘教典、灌顶诸法均有很深的造诣,并到处去讲经讲法,在佛教界乃至社会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他于1401年和1406年分别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奠定了他创立格鲁派的理论思想基础。他一生中的著作达170多卷。
陈姐说传说宗喀巴出生的时候,脐血滴落的地方长出了一棵菩提树,1357年,在此尊者脐血滴落处,生出一株白旃檀树(即菩提树),根深枝繁,其上长有大约十万个叶子,每片叶子上自然出现一尊狮子吼佛形像,树叶上也出现许多天然身像以及字迹等,故名“衮多”(意为十万身像)。而这棵菩提树最后在建塔时就将其包进了塔里。目前游人可以看见的那棵菩提树是后期栽种上去的。
宗喀巴离家赴藏一心学法多年,其母香萨阿切思儿心切,让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发,意在告诉他老母已白发苍苍,希望他回来一晤。宗喀巴为佛教事业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写到:“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1379年,其母与众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成一座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1577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尔后才有寺,安多地区的汉族群众便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
到了塔尔寺后,已经有游人排了几行队买票了,自动售票窗口正在装修中,还不能正常使用。于是按照谁先排到窗口谁买票的原则,我们隔着一组队伍分别排队,联系沟通靠喊及招手,其实按照分工这一路都是我的同伴买票,我负责看攻略及计划安排一路行程,配合较为默契。因为我们来的季节尚属青海旅游淡季,所以塔尔寺门票一张80元,买票时需要出具个人身份证。


进入塔尔寺正门,塔尔寺的标志性建筑前已围满了游人在进行中国特色的拍照,我们只有避开热闹了。寺内有虔诚的信徒一步一磕头,都是慕宗咯巴大师的诞生地而来,对于很多信徒来说,来到塔尔寺就像一场信仰的宿醉。信徒在塔尔寺磕长头是藏传佛教最虔诚的朝拜方式,有不远数千里的长途磕长头朝拜者,一次朝拜要磕几年的长头;也有就地磕长头朝拜者,每回磕头总数要达10万个以上,每天磕头达16个小时,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完成,这无疑是一种灵魂的冶炼和救赎。在寺院里,我们看到有信徒久居在殿堂的院内,每天磕头朝拜,为家人祈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塔尔寺,就像一方神秘佛国,带给人的心灵感悟和启示。



进入塔尔寺才发现,寺内不但很多经院殿堂有禁止拍照的告示牌,对于寺院内的阿卡、喇嘛、信徒也是不能随意拍照的,而这次来塔尔寺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一直想拍这一类的照片,于是只有找合适的机会了。
塔尔寺里今天的游人不少,有不少藏民手提酥油桶给酥油灯添加着酥油,也算是一种祈福吧。穿红色衣服的阿卡也是三三两两在寺里穿梭,偶尔还会有一些大约十几岁的阿卡嬉闹着,旁若无人般。毕竟还是一群孩子吧,寺庙的佛教文化还是遮挡不住他们的天性,几个小阿卡提着装满了水的桶追打着、嬉闹着,提着桶的阿卡趁其不备突然将水泼向同伴,浑身被浇成落汤鸡般的小阿卡反应过来后再追打过去,寺庙里也是好不热闹,游人们不禁驻足观望。

我们找到了有着酥油花的大殿,所有的酥油花都是在玻璃幕墙内的,在每一个幕墙内,都有制冷系统,以应对温度上升后对酥油花的影响,据介绍,随着温度的上升,最后制冷系统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用酥油做的酥油花,有各种花朵、动物、人物,个个栩栩如生,色彩斑斓。酥油易溶,历代喇嘛将双手浸泡在冰水之中降温,历经千辛万苦,制作出酥油花,只为佛主像前能一年四季都有鲜花供奉。细看那些用酥油做成的花儿,我不得不感叹工匠们的精工细作。



塔尔寺内还有许多有名的大殿,风格迥异。


大金瓦殿的二楼,是一周只有两、三米宽的回廊。幽暗的光线下,是不灭的酥油灯灯火,还有塔尔寺的“三绝”之一------堆绣,堆绣属于唐卡的一种,目前上万立体堆绣的技艺已失传,仅存的十八幅前辈作品被高高的悬挂在大金瓦殿正中,昏暗的光线、浅浅的灰幕,依然遮不住堆绣体现出的超强的立体感,很遗憾现在寺内的喇嘛没有能继承下前辈们精湛的技艺。大经堂是塔尔寺宗教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藏式平顶建筑,面积1981平方米,大经堂内矗立的108根大柱子,缀以各色刺绣飘带。经堂内悬挂用各种绸缎剪堆、堆绣的多种佛像、佛教故事图与宗教生活图,并悬挂各种壁画(卷轴画)。经堂内设蒲团上千个,可供2000多喇嘛集体诵经之用。数以百计的经卷存放在四壁的经架上;上千尊小巧精致的铜质馏金佛像置于四壁的神龛中。刚进入此大殿时,就感觉与占地2280平方米的新疆哈密回王墓的艾提尕尔清真寺相比,两殿颇有相似之处,土木结构的伊斯兰式建筑,在其内部也有108根红木柱支撑,东西排列。寺顶彩绘花草图案,并开有天窗。寺内墙壁粉白,上书古兰经文,周围再饰花草。每年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城乡穆斯林群众都来此礼拜,寺内外可容纳5000~6000人以上,其规模之大,居东疆之首。



恢弘的建筑风格,不同的民族风情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民族传统艺术,民族文化在这里彰显的淋漓尽致。
大约两个多小时,我们游览完了塔尔寺,走出塔尔寺,路两旁有许多藏民小贩贩卖当地的红薯、土豆及玉米,经过油煎抑或是蒸煮的这些食物很是诱人,刺激着同伴吃货的味蕾,于是我们就买了红薯和玉米,我吃了红薯,是黄色瓤的,味道甘甜可口。后来听说青海的土豆却是更好吃的,不过我还是想念在哈密巴里坤兰州湾子当地居民家里吃的那次土豆。
离开塔尔寺,我们开始前往今天最后的游览胜地青海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