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让学生成为积累语言的有心人,引导他们去发现。
一、积小流方可成江海
1.积累的内容。
(1)每天一个成语。学生积累一定量的成语,对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大有益处。积累成语可采用“课前一个成语”的形式——将每节课前的5分钟作为积累成语的时间,由班内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一个成语及其出处和意义等,并进行简单的讲解,其他同学抄记,并利用该成语造句。
(2)每课一句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简洁凝练而又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积累名言警句,既可丰富知识,又可陶冶情操。名言警句可由教师板书并简单讲解,然后让学生抄记。为便于记忆,学生可采用分类抄记的形式,如可分为“爱国篇”“修养篇”“立志篇”等。
(3)每周一首古诗。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们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积累古诗既可增长知识,又能净化心灵,还能提高素质。积累古诗不可急于求成,贪多图快,囫囵吞枣,因为这样势必印象不深,容易遗忘。学生可以每周抽一些时间背诵并鉴赏古诗。这样,积少成多,一年下来便会有五十多首古诗能背诵如流了。为了便于学生背诵,教师可引导全班学生利用早读或课余时间背诵鉴赏。
(4)每天一篇美文。美文是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而意蕴深远的散文或杂文。这些美文常常能以小见大,发人深省。学生阅读这些美文,既可开阔视野又能从中学到写作技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天至少阅读一篇美文,并做好读书笔记。比如,读书笔记可以摘抄优美的句子,也可以写感悟,还可以进行仿写。 当然,学生需要积累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习惯。
2.积累的形式。 积累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如“词语游戏”“成语故事大赛”“演讲比赛”“讲名人故事赛”等都是很好的积累形式。 课内,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比赛等途径,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课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积累词语、成语或写作素材。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立“语文医院”,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找“错字”“错词”“病句”等。以“词语游戏”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样一些方式进行积累:(1)词语扑克游戏——在扑克牌上写上词语、问题和分值,四人一组,摸到什么牌就回答什么牌上的问题,分多者胜;(2)猜词语比赛——先设立专门组委会并制作卡片贴在黑板上,然后给学生两周时间熟悉,比赛时参赛选手两人一组,随意抽取,一人比划一人猜;(3)词语出嫁——给出特定的词语,并用其说一段话。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词语接龙”“借词编故事”等积累词语。 二、巧用课前五分钟
巧妙而有效地利用课前5分钟为学生开辟一个独特的舞台,让学生轮流表演、朗诵、演讲、讲故事、唱歌,既可以奏响语文课堂序曲又能给学生搭建积累知识的舞台。 1.朗诵。 朗诵内容可以是课文,也可以是摘抄的精彩篇章;可以是现代诗歌,也可以是唐诗宋词;可以是整篇,也可以是文章片段。教师要要求学生先将朗诵内容背诵下来,然后才在讲台上脱稿朗诵。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才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
2.演讲。 演讲的话题和题材不能直接取自他人的作品,学生必须自己创造。这就既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接触生活的机会与更为广泛的自我发挥的空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及写作方法的积极性,还拉近了语文和生活的距离。
三、持之以恒,坚持“心灵长跑”——写日记 写日记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让学生密切接触生活,发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从而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日记可长可短,但要写就要言之有物,笔下有情,不应敷衍了事。为此,教师要及时调动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指导和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