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候凉风至,二侯白露生,三侯寒蝉鸣”,虽阳光依旧炽烈,但, 风褪去了逼人的热气,早晚气温适宜,窗外一阵紧似一阵的蝉鸣似在提醒着人们,秋天到了。
满地的玉米脱去了绿色,换上金色的战衣,精神矍铄,老成沉稳。这是一年中的第二季农作物收获的时节。不像收麦子有收割机代劳,掰玉米棒完全要靠手工。钻进一人多高的玉米丛,一手扶着玉米秸杆,一手扯起玉米棒,猛一往下用力,带着苞叶的玉米棒便从玉米秸杆上脱离下来。精细的农家,一般会花一两天时间把整块玉米地的玉米叶子提前集中扯掉,只剩顶着玉米棒的玉米秸秆,这样掰玉米的时候,人不至于被玉米叶子拉(第二声)伤。也有的农家直接在玉米秸秆上就地把玉米苞叶剥开,掰下金灿灿的玉米棒带回家。不管流程怎样,收玉米都不是件轻松的事- 闷,热,累。好在经常能在一堆老朽的玉米秸秆中发现嫩绿的、纤细的一根两根,去掉枝枝叶叶,一口咬下去,汁水饱满甜冽,也算是对辛苦劳作的小小的回报。
掰下来的玉米棒运回家,暴晒三五天,祛除水分,然后就可以脱粒了。镇上有脱粒机,相近的几家邻居凑份子租赁一台,相互搭把手,一天功夫就可以完成脱粒工作了。我小时候,经常是晚饭后在麦场上,一家人聚在一起,手剥玉米,一粒一粒剥断然是不行的,不仅效率低,手指头还容易起泡受伤,要左手拿着一棒玉米,右手拿着一棒玉米,用右手的玉米棒用力地去搓左手的玉米棒,划开一个缺口,顺着缺口搓,玉米粒便哗哗地下来了。剥下来的玉米粒凉凉的,脆脆的,抓起一把从手指缝间漏出,有说不出的满足感。小孩子剥着剥着便觉得无聊,便想打瞌睡,父亲于是讲各种故事给我们听, 《石头记》,《水浒传》,《射雕英雄传》....... 月夜下,蟋蟀在唱歌,或远或近......
玉米收回家后,要及时把玉米秸秆砍掉,不能让地闲着,小麦要播种了。农民收拾起土地来,不亚于绣娘绣花一般仔细。秸秆运走后,一地的荒草要一一割净,草的种子留在地里来年会和麦苗抢夺肥料,长得比麦苗还要旺盛。用板车把家里沤好的家畜肥料一趟一趟运到地里,均匀地撒开,然后套上老黄牛,犁一遍地,待土翻上来之后,用耙子耧一遍,把犁出来的玉米根,杂草根清掉,撒上化肥,再犁一遍,就可以把小麦种撒下了。撒种是个技术活,因为麦苗不能间苗,撒下去没有补救的措施-撒得密,麦苗太挤,长不壮,撒得稀,产量又跟不上。所以没有把握的农家经常会叫上村里有经验的年长者在边上看着,步伐是不是太大,扬手是不是太高,一年生,二年熟,慢慢地便能控制得住力道了。
秋季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是中秋节。或许是因为物质匮乏,平日里的吃食没有什么油水,所以乡村的人们对节日尤其重视,再拮据,也会在这天买些好吃的,满足一下馋嘴的孩子们。中午的一顿必有鱼肉,晚上则吃月饼、蜜饯,水果。月亮又大又圆,明晃晃地挂在天上,照亮每一个农家小院。一张桌子摆在院中间,对着月亮,父亲斟一杯酒,洒在地上,母亲则从每盘的蜜饯里取出一块,念念有词,无非是保佑全家平安,庄稼丰收。祭完祖宗后,我们就可以吃了。那时的月饼,用油皮纸包着,四方方的,外皮酥脆,里面包裹着碎冰糖、果仁,绿丝红丝,一口咬下去,香香甜甜的。现在,月饼的配料越来越丰富, 包装越来越高档,小时候吃的那种月饼已经很难看到了。
“霜降萝卜,立冬白菜,小雪蔬菜都要收回来”,一代代传下来的农事经验,准确而实用,乡村的人们严格执行着,心存敬畏和感恩。萝卜收下来后,埋在地窖里,地窖约有一米左右深,一层萝卜一层土,严寒的冬日里,土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暖的作用,防止萝卜被冻伤。大白菜禁冻,下雪之前收回来,放在屋子里就可以了。山芋,胡萝卜也要放在地窖里。这些是一个冬季的吃食,得慎重对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