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在简书里,不外乎有两个目的:一是赚钱,二是兴趣。写文章赚钱,那是大咖们的事情;对大部分简友来说还是出于对文字的热爱,对写作的爱好。简友们一边要工作,一边要照顾自己的爱好。看到大家的留言,我也深深地感觉到简友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很紧张,顾了工作顾不了写更文。写作这东西,酝酿是需要时间的,把它写出来还需要时间,修修改改也需要时间。紧张的工作状态没有安静的空间,热热闹闹,刚有得一个灵感中断了,再想起用它时成了难事。每天很随意的几句话打发一下更文,那就失去了意义,那就是生活记录或者说记日记。爱好一件事情就要肯为它付出,包括时间和金钱,还要学习它,提升自己的在这方面的修养,这才叫爱好。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不影响工作又照顾了自己的爱好。我以为要正确的合理的分配好时间。改变更文写作内容。
一是写片断。断更,不是个好习惯,人有惰性,一件事只要放下就不愿再拾起来,时间一久就真的丢掉了。我们既然不想丢掉,就要不断更,每天写下去。时间紧迫了养成写片段的更文方法。更文具有包容性,基本不分长短,每天的生活中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形形色色的人。一句话会启发人,让人明白一个道理,可以把感悟写下来 。一句话会让你勃然大怒,可以把自己的怒气写下来。这都是很好的更文。我们记录瞬间记录场景都是好素材 ,不一定非得长篇大论。长篇大论是需要查资料,坐下来细细琢么的,不属于片段。如下
人物描写:
至于体格,他身高五尺,臃肿,横阔,腿肚子的圆周有一尺,多节的膝盖骨,宽大的肩膀;脸是圆的,乌油油的,有痘瘢;下巴笔直,嘴唇没有一点儿曲线,牙齿雪白;冷静的眼睛好像要吃人,是一般所谓的蛇眼;脑门上布满皱祠,一块块隆起的肉颇有些奥妙;青年人不知轻重,背后开葛朗台先生玩笑,把他黄黄而灰白的头发叫做金子里搀白银。鼻尖肥大,顶着一颗布满着血筋的肉瘤,一般人不无理由地说,这颗瘤里全是刁钻捉狭的玩艺儿。 一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琴穿了一件淡清湖绉棉袄,下面系着一条青裙。发鬓垂在两只耳边,把她的鹅蛋形的面庞,显得恰到好处。整齐的前刘海下面,在两道修眉和一根略略高的鼻子的中间,不高不低地嵌着一双大眼,这对眼睛非常明亮,非常深透,射出来一种热烈的光,不仅给她的热烈、活泼的脸添了光彩,而且她一走进房里,连这个房间也显得明亮多了。众人的视线都集中在她的身上。--巴金:《家》
场面描写:
这里还鬼使神差般堆造出一群土灰色的人,他们似乎在隐隐约约地走动,但尘土飞扬的空气快把他们肢解了。偶尔有一列灰色的列车沿着一条看不见的道路在蠕动,忽然一声可怕的嘎吱声,车辆停了下来,这些灰色的人群拖着沉甸甸的铁铁蜂拥而上,扬起一片浓浓的尘烟,像拉起了一层屏幕,使你看不清楚他们究竟是在于什么。---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简短的一段人物描写,很精致很新颖。这是好更文。
二是写长文。一个人的成就靠的是文字输出,一个人的实力也靠文字的输出来评判的。一个只习惯于写短文或片段的,你所表现出的文学素养是零碎的,不成系统。对他人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人们尊称他一声智者而已。要想给予他人有震撼力的持久的教化作用,还要靠长文的浸染熏陶。长文是实力的象征,提升个人文学素养不能不进行长文创作。时间充裕了,我们一定要写长文。文学大家都是靠长文树起的文学巨人形象。并非职业写手我是不主张每天写长文的(连载的除外)。因为匆忙的写作,酝酿不充分,材料欠缺,修改不能最佳,是出不了好文章的。
三是写更文要自我加压。俗话讲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压力才能出精品。我们每天的更文要想着怎样新颖,怎样写和过去不同,在过去的基础上要有拓展有深化有创新。每天都重复说烂了的事情,说烂了的道理也就没有什么意思,变个角度再讲或许就有了新鲜感,与普通的文章一比质量就胜一筹。有人举过这样的例子: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写《我的妈妈》,初中学生写《我的妈妈》,名人名家也写《我的妈妈》。一个主题都可以写,但是写的内容是有区别的,写的深度是不相同。所产生的感染效果更不能同日而语。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艺术品,需要用心精雕细琢,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精品。我以为做一件事,特别是做文字种事,我们要善于做一个憨人,不怕吃了多写的亏,不怕干了多干的事,因为文字锻炼越多越能由熟生巧。写的不好,是力气出的不够,练习次数太少。写多了,词啊句啊,思路门路啥都有了。隔岸观火的事还是少做。无论怎么说吧,不付出劳动终究是镜中花水中月。
(一家之言,智者莫笑)
注:长文短文因人而异,对小白几千字就是长文,对写手上万字或许也是短文。
2021/04/09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