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纽约时报这篇长文:《为什么事实都无法改变你的认知》,才明白,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知道事实也很难改变人们的原先的认知,因为人们自认为的理性,往往偏离了事实。
知道事实,就会改变认知?
心理家总结实验结果:人们的选择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既定的认知,一旦形成,不论事实真相,都很难改变。
人类理性的起源
认知心理科学家Mercier和Sperber认为,人类的理性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社会适应性,是“物竞天选,适者生存”自然法则下,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最开始进化出理性,并不是为了思考数学、空间、逻辑等抽象化问题,而是为了在群体中生存下去。这也是人类区分其他动物群体的重要标志之一。
但正因为人类的理性,是进化的结果,人类的理性,会受当前社会环境的制约。你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绝对理性。就像电影《盗梦空间》那个织梦师,社会给你植入的梦境是预装植入,出厂自带,你根本就无意识。
认知偏差带来的理性偏差。
撇开个人的先天的自我意识,理性的偏差还来源于知识获取本身。 还是斯坦福大学,做了另外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研究者给每个人发了一张纸,让学生们写下,你家马桶的工作原理。对,就是那种常见的一个陶瓷缸储满水,按一下按钮,冲一冲,所有废弃物就被冲走的马桶。请问,马桶是怎么吸走废弃物的?如果由你作答,你会怎么答?百度知道。呵呵。如你所想,大部分斯坦福的高材生实验中也不知道,马桶的工作原理。但,这并不丢人。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到今天,谁也无法全知全能。
人类习得知识的方式,决定了认知偏差无处不在。
我们并不需要,搞懂汽车部件每一个零件所发挥的作用,而可以完全信任汽车的代步的安全性。
我们并不需要,撬开冰箱看看制冷的奥妙,才决定把食材放入冰箱冷冻。
我们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取,都是基于前人的经验和智慧结晶,这很大程度上,正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基石。
人类社会高度紧密合作,节省了人类大脑的有限的认知。让某一部分人,可以专心研发马桶的抽水功能;有一部分人,可以升级迭代汽车安全性和稳定性;另一部分人,在专注于做“最保鲜”的冰箱。但如果你让抽水马桶工程师,来回答汽车安全性能问题,就像让制作冰箱的工程师,来回答马桶工作原理问题,一样无知。
理性的选择不等于公平公正的选择。
尽管从字面上看,理性的选择,应该是比较公正的选择。其结果却是,看似理性的选择,实质隐匿了深层的感性缺陷。我们的认知很难避免两个误区:确信性偏差和自我中心偏差。
确信性偏差:我们更坚信那些我们深信的观念、行动,不论事实,选择性关注那些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观念、行动,而否定那些我们一无所知的观念或事实。
自我中心偏差:这个很好理解,屁股决定脑袋。我们习惯从自身角度权衡一件事的利弊,而不是全局、第三方视角整体考虑。所以,所谓的理性选择,很难做到不徇私情的公平公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