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贯穿的是你看不见的精神,就是一直往前走,不管遇到什么挫折,还是会一直往前走。"导演贾樟珂说的正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篇文章的灵魂。
黄色的海水是童年,绿色的水流是成长,蓝色的海水是梦想,是理想,海流就是挫折。想象的蓝,眼见的黄,意外的绿,杭州海湾自此有了象形意,漂浮海面所见的落日余晖与镶着金边的月亮,提鞋走堤岸草地的劫后重生。余华的这篇文章赋予这些以象征意义。
“我看见的不是蓝色,是绿色,就是当年我在海水里见到的绿色,鼓励过我的绿色。”
其实海水究竟是黄色的,绿色的或者是蓝色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追求的过程。过程的努力或者体验比结果更重要。这是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对生命态度的思考。
海水呈现蓝、绿或黄色的光谱变幻,本质上是一场光与物质的量子芭蕾。余华在拍摄时想到童年到成长一直思考的这个问题,不就是想告诉我们结果固然重要,经历的过往才是造就自己的基石,每一块都是人生影像中的一帧一幕吗?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存在先于本质",海水作为存在者,其颜色本质永远向认知实践开放。渔人眼中的碧波、诗人笔下的沧溟、物理学家光谱仪中的数据,构成现象学意义上的多重实在。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掌握终极答案,而在于保持对认知过程永恒的惊奇与敬畏。
余华在海流中的生存哲学:放弃对抗,面朝天空,保持体力,随波逐流,顺势而为,坚定信念,不要放弃一直游,海岸就在不远的地方。
《库斯图里卡的鞋带》刚开始看这篇,不知道余华想告诉我们什么。
“后来的两天,我注意到他仍然没有系鞋带,于是他的鞋带出现了两种表情,他开会坐下时,鞋带垂头丧气耷拉在那里,他起身行走时,鞋带生机勃勃甩动了。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系鞋带,显然他并不讨厌鞋带,如果讨厌的话,他可以去穿没有鞋带的鞋,我当时想这可能是他的个人嗜好。”
不过不管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对于生活中这种极普通的小细节,都能写得如此有趣,对小细节都能观察得如此细致,颇受启发。写作素材无处不在呀,生活就是素材么。
不过看到后面,也就明白了作者写这个细节,并以此为题想说明什么了。
“他解释为什么不系上鞋带,这是为了表明他身心放松,如果系上鞋带,表明他处于紧张之中,准备随时逃跑。”
很好的解释。紧张还是放松,都是生活给予的,什么时候给予什么,是生活的意愿,我们没的选择,只有接受。库斯图里卡散开的鞋带是一个姿态,并非他现在已经远离紧张,紧张仍会经常找到他,但是他知道如何对付了,他已不是少年库斯图里卡,他已是老江湖库斯图里卡。”
“我觉得库斯图里卡散开的鞋带是对自己少年经历的警告,这个曾经的不良少年如何逃跑的经验丰富多彩,我相信他有过很多心惊胆战的时刻。我们也一样,我们的少年里不会缺少逃跑,不会缺少心惊胆战,而且逃跑和心惊胆战如影随形,追随我们一生。”
由此引发作者自己口吃的经历。这段经历让人忍俊不禁,连被五花大绑的犯人都笑掉绑着的绳索。余华随性散漫的皮囊下,有一颗有趣的灵魂,太搞笑了,被他逗得喷了茶水。
“我在公判大会上用不着调的歌声念完了批判稿,时间比预定的长了两倍,在浪涛似的哄笑声里走下台,竟然感觉解脱了,死猪不怕开水烫的那种解脱。”
“此后的几天里,女同学看到我就会捂住嘴笑着走开,男同学们围着我,拍着我的肩膀笑,说他们很久没有过这么高兴,他们告诉我,台上那个死刑犯也是笑得浑身抖动。有一个同学补充说,死刑犯身上绑着的绳子都笑得抖开了,绳子一头掉到了地上。我不知道他说的是真是假,这可是用绳子套住脖子绕到背后反剪双臂的五花大绑。”
这段描写十分具有画面感,我仿佛能看到余华老师用着类似唱歌的腔调在公叛大会上唱出没有腔调的演讲稿,这是怎样一个幽默的画面,所以余华老师说不知道这是自己的至暗时刻还是高光时刻。
无论是鞋带松开还是上台紧张口吃到像唱歌腔调,都是因为自卑。每个人在心里都有一个至暗的缺陷而产生自卑,鞋带是紧或是松的,都是担心、自卑的表现。














网友评论